为实体经济“解渴” 中国央行完善报价利率形成机制

字体大小:

一边是金融机构端流动性充裕,一边是实体经济在“喊渴”。继此前一天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实际利率水平降低和解决“融资难”问题后,中国人民银行8月17日宣布,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

据《新京报》报道,中国央行将自2019年8月20日起,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下称MLF)为“锚”,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按加点形成的方式,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报价。

新机制中,还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在原有一年期品种基础上增加五年期以上期限品种;报价银行从原有的10家国有大行与股份制银行,转为加入城商行、农商行、外资行与民营银行,共18家。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增加五年期以上的期限品种,为银行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等长期贷款的利率定价提供参考,也便于未来存量长期浮动利率贷款合同定价基准向LPR转换的平稳过渡。

在市场最为关心的实际利率能否降低方面,业内人士认为,实体经济的贷款利率将整体趋于下行,以改革的方式达成“降息”的作用。短期定价机制的调整可能难以一蹴而就,但中长期来看无疑有利于实体融资成本下降和经济企稳。

完善LPR形成机制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由于货币政策传导的梗阻问题长期存在,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呼声一直很高。

央行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中国存在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利率双轨”问题,银行发放贷款时大多仍参照贷款基准利率定价,特别是个别银行通过协同行为以贷款基准利率的一定倍数设定隐性下限,对市场利率向实体经济传导形成了阻碍,是市场利率下行明显但实体经济感受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