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中国迈向产业自主 新加坡等国将受较大损失

安联集团的报告显示,随着中国迈向产业自主,新加坡等国将受较大损失。图为新加坡巴西班让集装箱港口的塔吊与货船。(档案照)
安联集团的报告显示,随着中国迈向产业自主,新加坡等国将受较大损失。图为新加坡巴西班让集装箱港口的塔吊与货船。(档案照)

字体大小:

全球最大的保险和资产管理集团之一的安联集团(Allianz)旗下贸易信用保险公司裕利安宜(Euler Hermes)发表报告称,中国大陆的“双循环”策略将会是十四五规划的重点,随着中国大陆迈向产业自主,从中期来看,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及智利将会遭受最大的潜在损失;而美国、日本及德国因技术领先,其产品被中国大陆产品取代的风险则非常有限。

据路透社2日报道,报告称,“双循环”战略背后的理念对中国来说并非新鲜事,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内地一直致力于使经济向本地市场再平衡。随着投资和消费增长加快,出口占GDP比重由2008年的35%下降到2019年的24%;与此同时,进口占GDP的比例则相对稳定,在2009至2019年间徘徊在22%至25%之间。这意味着世界其他地区已从中国的经济再平衡和相对较高的增长中获益。

报告指,与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再平衡相比,现在不同之处是中国长期目标是利用国内生产满足不断增加的内部需求,而非通过进口。事实上,自中国大陆2015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以来,一直在进行这样的战略调整,目的是提升制造业基础,并让一些关键板块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即使现在中国大陆没有再提及《中国制造2025》的确切形式(因与美国关系紧张),但双循环战略实际仍继续沿用本土技术和产业自主的原则,这将令中国贸易伙伴的利益受损。

裕利安宜从部分经济体申请专利的数目,分析它们的创新潜力和与前沿技术的距离,以估算中国贸易伙伴在不同板块中被取代的可能。当中美国、日本及德国在所有行业板块中申请的专利数目为最多的三大国家。

报告称,据分析,中期来看,美国、日本和德国被中国大陆技术和产品替代的风险非常有限;而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智利则为在中国大陆迈向产业自主时,最有可能失去内地市场份额的经济体,推算中期损失分别达本身GDP的10.3%、6.5%、5.6%、5.1%和5%。

从中期来看,欧元区的损失可能达GDP的0.9%,其中机械和设备、建筑、农产品和电子产品最受冲击。欧元区中受影响最严重的国家是斯洛伐克(占GDP的1.9%)、爱尔兰(1.8%)、马耳他(1.6%)、芬兰(1.4%)和奥地利(1.4%)。

裕利安宜分析指,虽然中国最终实现产业自主将会对其他经济体造成不利,但在中国实现目标前,双循环战略将产生积极影响。因企业可能会藉着向国外取得技术实现制造升级。不过,随着近年美国和欧盟等国因保护本土技术而对外国收购的审查增加,加上内地控制资本外流,故近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整体亦较之前放慢。

不过,报告相信中国对外投资没有停止,“一带一路”倡议仍然是中国当局长期愿景的一部分,但决策者可能会采取更有纪律的对外直接投资,并围绕国家经济目标;有助提高产业自主的投资将会受到鼓励,电子板块是目前中国最依赖外国增值的行业。因七国集团(G7)国家可能对中国投资进行更多的审查,因此中国可能会增加对印尼、印度、泰国、墨西哥及智利的直接投资。

裕利安宜表示,在实现技术自主的同时,中国将会面对包括债务上升、企业“僵屍化”及科技进步慢的长期风险。相较美国、日本、德国等先进国家,中国的研发开支更为依赖政府投资,较大的政府干预可能会导致盈利能力及创新能力较弱的国有企业,造成产能过剩问题和资源错配问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