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察:阿拉斯加“辩论”火药十足的攻防

中美两国于周四、周五两天在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市举行高层会谈。双方在开场环节争锋相对,火药味十足。中方代表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与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美方代表为国务卿布林肯和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法新社)
中美两国于周四、周五两天在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市举行高层会谈。双方在开场环节争锋相对,火药味十足。中方代表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与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美方代表为国务卿布林肯和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法新社)

字体大小:

刚入春的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市仍有零下8度的寒气,但当地时间18日下午登场的中美高层会谈已逼近沸点。双方在媒体镜头前唇枪舌剑、火药味十足,通过数回合的激烈交锋将两国盘根错节的分歧毫无掩饰地暴露于世。

美国拜登政府上任后的首场中美高层会谈以“辩论会”式的气氛开场,会使双方在接下来的会晤中谈崩吗?传说中的习拜会能在这次会谈后上演吗?亦或是中美关系将就此坠入冰河?

摘下口罩后的唇枪舌剑

虽然在中美高层会谈之前已有征兆显示,双方此次必会在多个问题上有一定程度的摩擦。但火力全开的交锋对一些观察者而言仍然来的“太快太猛”。

综合各方信息,会谈开始前,中共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与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带领的中国访团各个佩戴口罩,步伐稳健地从库克船长酒店长廊走入举行会议的舞厅,杨洁篪与王毅入门前还分别向媒体点头招手示意。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欢迎中国访团到来。开始和气的氛围,在双方摘下口罩后陡然急转直下,彼此针对人权等敏感议题左右开弓。

us-china-diplomacy-stability-012457_Large.jpg
杨洁篪(右)和王毅(左)昨天抵达举行中美高层会谈的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市库克船长酒店(Captain Cook Hotel)。(法新社)

刚结束日韩访问的布林肯率先发言,他的开场白旨在先发制人,试图给两天的会谈定主调。布林肯提纲挈领地直言:美国在这次会议中要提及的问题不仅事关美中两国,而且事关本地区、其他国家、以及全世界。他不点名批评中国:“不遵守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会导致一个更加暴力和不稳定的世界”。

布林肯接着勾勒出会谈议题:“我们将讨论对中国的行为——包括在新疆、香港和台湾的行为、对美国的网络攻击,对我们盟友的经济胁迫……这些行为无不威胁着维持全球稳定的、基于规则的秩序。因此它们不只是内政,我们也因此觉得有义务今天在这里提出这些议题。”

us-china-diplomacy-stability-012445_Large.jpg
布林肯(中)在开场白中态度强硬,并称此次双方高层会谈,要谈到港台、新疆、西藏等地的人权问题。(法新社)

沙利文在布林肯定下强硬基调后趁热打铁,措辞犀利地说:“我们美国压倒性的优先事项是确保我们处理世界事务的方法和我们处理对华关系的方法有益于美国人民,并保护我们盟友和伙伴的利益。”

沙利文语气平和但也暗含警告意味地总结道:“我们不寻求冲突,但我们欢迎激烈的竞争,我们将永远捍卫我们的原则,捍卫我们的人民和我们的朋友。”

美国在约两分钟的开场白中所展示的姿态强硬,“关乎全世界”、“全球稳定”等说话将会谈砝码加到极限、“压倒性”、“永远捍卫”等措辞,不给会谈基调与内容预留任何商榷与回旋的余地。

轮到中方发言时,杨洁篪用了约15分钟与美国“硬碰硬”,不仅强力驳斥美国的指责,还反批美国自身的人权问题,针对美国谴责中国的合理性发动攻势。除了阐明中国的立场,杨洁篪更多的是对美国的“训斥”。

他在开场白中直面回击美国有关“国际秩序”的谴责,称中国有中国式的民主,其主张的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维护的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而不是“以一小部分国家制定的规则为基础的秩序”,也不像美国“动辄动用武力,造成世界动荡、不安”。

2021-03-18t224857z_1355377247_rc2ydm9zocyi_rtrmadp_3_usa-china-alaska-blinken_Medium.jpg
杨洁篪(中)说,西方国家不代表全球舆论,并称美国是网络攻击方面的“冠军”,王毅坐在其右边。(路透社)

“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并不承认美国的价值就是国际价值,不承认美国说的就是国际舆论,不承认少数国家制定的规则就是国际规则。”——杨洁篪这番回应可谓将布林肯“基于规则的秩序”等同于“基于美国规则的秩序”,将中国与“大部分国家”归为捍卫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庞大体系与主流,而将美国及其支持者划分为“少数国家”。

在为中方的立场定调后,杨洁篪紧接着用美国诟病中国的人权问题,反过来抨击美国:“美国存在的人权问题是根深蒂固的,不是过去四年就存在的,对黑人的屠杀,早就存在这个问题”,杨洁篪推论称:“所以我想我们两国最好自己管好自己的事儿,不要转移矛头,把国内的问题没解决好,转移到国际上去。”

他还说:“美国现在需要做的,是改变自己的形象,而不是推广自己的所谓民主。而美国自己国内现在,很多人对美国的民主并没有信心,对美国的政府有各种各样的看法。”

杨洁篪灼热的言辞令不少人瞠目结舌。王毅紧接着发言,他的发言较杨洁篪短,但很清楚的指出一个核心理念:“中方过去、今后、将来都绝不会接受美国方面的无端的指责,同时我们要求美方要放弃动辄干涉中国内政的这种霸权行径,这个老毛病应该要改一改了。 ”

跟美国摊牌,告诫美国改变动辄干涉中国内政的“老毛病”,不再以俯视态度跟中国说话,这是中方代表对美方发出的明确信号。

us-china-diplomacy-stability-223855_Medium.jpg
沙利文(右)和布林肯出席在安克雷奇库克船长酒店举行的中美高层会谈,沙利文发言。(法新社)

布林肯在随后回应中叙述:“我必须告诉你们,我所听到的跟你们描述的非常不同。我听到的是对美国回来了、我们与我们的盟友和伙伴重新接触的深度满意。我还听到对你们的政府正在采取的一些行动的深度关注。在我们实际会谈的时候,我们将有机会讨论这些”。布林肯面对杨洁篪的“猛攻”,选择阐述罗列美国的“所闻”,而非加大火力,试图缓解紧张的气氛。

沙利文补充说:“一个自信的国家能够认真审视自己的缺点并且时刻寻求改进。这是美国的秘诀。”——虽然此言间接批评中国“不够自信”,但语气已较为婉转,毕竟只是“拿自己说事”。

杨洁篪后来再度发言回应,单刀直入,抬起右手对着美方说:”我们把你们想得太好了,我们认为你们会遵守基本的外交礼节,所以我们刚才必须阐明我们的立场。我现在讲一句: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跟中国谈话。 20年前、30年前你们就没有这个地位……因为中国人是不吃这一套的。”

纵观整个火星四溅的开场,美国先发制人的言论强硬,杨洁篪具有戏剧性的回击辛辣且更具攻击性,而王毅、布林肯、沙利文随后的补充与回应则在维护美国立场的同时,让会谈还能继续谈下去。但杨洁篪最后的发言再度将紧张气氛推到沸点。

“辩论”后的争论

原计划八分钟的开场白,持续了90多分钟,整个会晤持续了将近四小时。但中美双方的争吵在会后仍在进行。

国际通讯社引述一名参与中美高层会谈的中国代表团官员痛批美国在致开场白时严重超时,并对中国内外政策无理攻击指责,挑起争端,这不是待客之道,也不符合外交礼仪。另一美国高级官员则批评,中国代表团似乎有意“哗众取宠”,违反约定。

该官员说,会谈前双方曾同意公开发表两分钟的简短开场声明,但最后却持续了一个多小时。该官员批评:“中国代表团……似乎是带着哗众取宠的意图而来,讲话的形式重于实质。他们显然马上就违反了约定。”

火药味从何而来?

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美国在一开场就戳破了杨洁篪先前警告的“碰不得的”人权问题,开门见山将港台、新疆等敏感问题摆在桌面上,且态度强硬、措辞犀利,引发中方决定强烈反击。

其次,双方在会谈开始之前以隔空互怼,暗流汹涌,埋下火爆交锋伏笔。美日澳印四国峰会、布林肯与奥斯汀访日韩等行为摆出了美国要联合他国对抗中国的架势,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批美日“狼狈为奸”、批美搞“麦克风外交”、枉费心机等强烈指责,已让众人嗅到火药味。

zhong_guo_wai_jiao_bu_fa_yan_ren_zhao_li_jian_.__Large.jpg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中美高层会谈前,批美日“狼狈为奸”、批美搞“麦克风外交”。(互联网)

此外,双方官员对会谈泼冷水。中国驻华盛顿大使崔天凯周三对中国媒体说:“如果有人认为中方这次带着诚意来到阿拉斯加这个还是冰天雪地的地方,就是为了做出妥协和让步,那我会建议北京的同事们趁早取消这次旅行,何必费这个麻烦跑来呢?”

不过,归根究底,在这类备受瞩目的会谈上,对阵双方的发言都不是即兴而为,而是做了充分准备与沙盘推演。这既然是美国新政府上台后与中美高层的第一次直接交手,双方必然要在首场高层会谈的第一天开场定调,必须先“硬碰硬”,谁都不愿为之后的谈判与中美交往先露出任何退让或软弱。因此,或许双方早就准备好首日“互怼”,在规划中,而非意料之外。

硝烟散尽后的局面

此次中美高层对话一共有三轮,18日举行两轮对话,19日还有一轮对话。第一轮对话是唯一一场对媒体开放的对话。双方火爆的开场,会对接下来的谈话与中美关系有何影响呢?

对于今明剩余的两场对谈的局面,有三种可能:第一辩论的火药味加剧,谈话破局。这个可能性不大,有消息人士透露,中美双方目前正进行的第二场会谈要比第一场顺利许多,气氛也缓和不少。

第二种可能是,双方“先硬后软”,在接下来的会谈中互相释放善意,使气氛大逆转,最终达成实质性成果。根据以往中美交涉的案例,以及双方在开场中火药味的浓度来看,这种情况也让人不敢乐观。

最后一种可能,是双方维持今日强度,或略微减少,当仍在原则问题上互不相让、僵持不下,最后以不欢而散或没有达成任何实质性进展而收尾。

merlin_177113361_f815531e-78dd-4174-826e-3ce93d8f7501-master1050_Large.jpg
2011年,时任美国副总统的拜登(右一)与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左一)及其翻译在成都郊区参观。拜登政府执政前,有观察人士认为,中美关系将得以“解冻”(法新社)

拜登政府执政前,有观察人士认为,中美关系将得以“解冻”,但我们如今仍未看到“破冰”的痕迹,只见更为激烈的碰撞。而且随着时间的推进,积极因素愈来愈少,消极因数愈来愈多,希望双方还是要控制火力,避免真如专家所警告般,梦游走向战争。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