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被指创建境外反华网站接受外国指令被捕

字体大小:

今天(4月15日)是中国的“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安机关披露一系列涉及政治安全的典型案例,其中包括河北某高校田姓学生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案。

据《环球时报》报道,中国国家安全机关去年8月侦破这起案件,并挫败境外反华势力培养、扶植境内代理人的企图。

报道称,这名田姓嫌犯自8岁起开始收听“境外反华媒体广播节目”,经常翻墙浏览境外大量反华政治信息,2016年1月开通境外社交媒体账号,开始同境外反华敌对势力进行互动。

进入大学后,田姓嫌犯经境外反华媒体记者引荐,成为“某西方知名媒体”北京分社实习记者。田姓嫌犯被指在此期间大量接受活动经费,介入炒作多起热点敏感案件,累计向境外提供反宣素材3000余份,刊发署名文章500余篇。

报道称,田姓嫌犯在境外势力蛊惑教唆下,在2018年创办境外反华网站,大肆传播各类反华信息和政治谣言,对中国进行“恶毒攻击”,并在2019年4月受境外反华媒体人邀请秘密赴西方某国,同境外20余个敌对组织接触,同时接受该国十余名官员直接问询和具体指令,秘密搜集并向境外提供污蔑抹黑中国的证据。

由于田姓嫌犯被指与境外反华组织接触开展的一系列渗透活动,严重危害中国政治安全,中国国家安全机关在2019年6月将田姓嫌犯抓捕归案。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李伟分析,“这是美西方反华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中国学生群体渗透拉拢的典型案例。”

李伟说:“是否在西方媒体工作是每个人的择业自由,但是从事任何行业都应该有相应的职业操守。如果只是借用媒体外衣来从事危害他国安全的行为,那就是一种犯罪。”不过,李伟也强调,这并不是说西方媒体从业者都在危害中国国家安全,但指有一些西方媒体记者接受西方政客和情报机构的支持。

李伟相信,在反华势力针对中国新疆的“种族灭绝”“强迫劳动”谣言的炮制过程中,西方媒体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正如该案例中的当事人,他们往往在境外接受培训,获得敌对势力的经济支持,并贯彻反华政客搞乱中国的政治意图。”

一些中国大陆学生也被指卷入2019年发生在香港的反修例事件中。国家安全机关透露,去年6月侦破一起大陆赴港杨姓学生与境外敌对组织及反中乱港势力相勾连,从事颠覆中国国家政权及反中乱港活动案。

这名杨姓学生被指在2018年10月参与某境外敌对组织组党结社活动,帮助开展反华宣传,并参与非法游行,随后得到某敌对组织的任命,从事在互联网上引导话题讨论、转发视频图片等工作,同时作为群组管理员,加入了该组织核心群组“小沙龙”,他在群内频繁发布“封杀中企”的联署信,讨论中国领土问题,并提出利用WiFi热点和AirDrop传播反华宣传品等“扩大组织影响力”的方案。

杨姓学生在2019年香港反修例抗争期间,大肆转发声援暴徒的推文,引导群内成员关注、讨论,甚至向境内“倒灌”香港“斗争经验”。

国家安全机关去年5月也侦破了一起境外反华敌对势力渗透拉拢陈姓赴港大陆学生从事反中乱港活动的案件。这名陈姓学生被指在反修例抗争期间,于社交媒体上发表大量支持黑暴行径、攻击中央政府对港管治的言论,甚至公开声称要“光复香港”。

《环球时报》的报道称,境外反华敌对势力大肆对境内人员开展意识形态“攻心战”,少数赴境外就读的留学生由于年轻涉世未深易受煽动蛊惑,被裹挟参与敌对活动。从上述案例看出,境外反华敌对势力越来越注重利用大陆赴港学生价值观念尚未成形、政治鉴别力不强、急需融入新环境、追求个人利益等特点,通过政治“洗脑”、利益诱导等手段极力拉拢渗透他们。

李伟说:“境外反华敌对势力多种多样的手段让年轻学子防不胜防,他们很容易在特定环境下成为别人手中的‘棋子’。”李伟分析,从披露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境外反华敌对势力物色人选时,会根据对方在网上流露出的思想动态筛选,然后慢慢进行接触和发展,一些判断力、鉴别力不强的年轻人因此容易落入陷阱,成为反华势力的“棋子”。

一名法律学者认为,以上两个案例反映出一个现象:大众国家安全意识亟须转变,国家安全的形态正变得多元化,远远超出传统认知中的抓间谍。“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我们要建立综合、立体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这名学者称,世界上一些大国早已围绕金融、网络甚至外太空,构建、扩展了一套服务自身的国家安全概念,而且世界上很多国家在涉及国家安全问题的具体实践中都会遵循覆盖面更广泛的原则,特别是在国家利益受到严重威胁或者与外部势力对抗比较激烈的时期,很多行为都会纳入国家安全范畴来审视,防止这些行为进一步造成危害。“因此,对于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我们必须是以‘主动防御’为主,而不是简单的‘被动追责’。”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