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志愿服务与慈善中心针对700多个本地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的行善调查报告指出,资源有限是让企业却步的最大阻碍,例如不够人力和时间策划企业社会责任活动。
本地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定期行善的本地企业只有13%,其中原因可能是员工不够、资源太少,或者行情不好。
另外,在那些行善的企业中,尽管多数本地企业已把行善融入核心业务,但多数还是宁愿出钱也不愿出力。
全国志愿服务与慈善中心针对700多个本地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的行善调查报告指出,有约52%的企业行善,当中,定期行善的有24%,76%只在一些节日或在被要求的情况下行善。也就是说,全国只有13%的企业定期行善。
中心也指出,资源有限是让企业却步的最大阻碍,例如不够人力和时间策划企业社会责任活动。
全国志愿服务与慈善中心主任陈秀明受访时说:“企业对行善意识不高,也有可能是原因之一。公司领导者若能在公司营造行善文化,有助本地企业定期行善。”
不少企业行善概念仍停留在捐赠阶段
调查也显示,64%的行善企业已把行善融入核心业务,比如向非盈利机构采购货品、支持慈善活动作为一种提升自身品牌的营销手段,还有鼓励员工做义工。
不过,在行善的企业中,有89%是通过捐钱和捐物品的方式回馈社会,只有39%鼓励员工参与志愿工作。
陈秀明说,这可能是因为不少企业对于行善的概念还停留在捐赠的阶段,没有意识到其实参与志愿工作,也是行善。
中心之后回复记者时也说,企业或要么把行善视为“一年一次”的公司活动,要么在非盈利组织向他们寻求帮助时才需要伸出援手。
陈秀明也解释,捐赠比较直接容易,付出时间比较难。他建议公司提供志愿假, 鼓励员工定期行善。
丰明建筑公司鼓励员工参与义工近20年,约60名员工去年11月就带着加冷峇鲁社区的约60名乐龄人士到动物园游玩。
来临8月初,公司也与新加坡建设局合作,共130名丰明建筑员工将参与非营利机构AWWA负责的“过渡性收容所”计划,为麟谷峇鲁一带的15家临时住房进行装修。
公司业务发展董事长林良杰说:“我们希望员工在工作中找到意义。若公司只捐钱,员工没有参与感,就无法体会行善的价值,因此我们鼓励他们利用自身技能帮助有需要的人。”
全国志愿服务与慈善中心每两年就会调查本地企业,了解他们对行善的态度和做法。过去,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比例各占调查对象的五成。
这次调查主要针对中小企业
这次,中心改变调查方式,从去年到今年初展开调查的对象中,中小企业占98%,大型企业占2%。另外,访问对象也指定是决策层。
陈秀明说:“这次的调查更具代表性,收集到的资料也更宏观。”
这次的报告也指出,90%的企业没有专门策划企业社会责任的职位。
中心说,规模较小的公司面临人力资源,一些公司也认为没必要聘请专门策划企业社会责任的职员。
中心指出,专职团队的好处是,有人负责实践和监督公司的行善计划,让行善计划结构更清晰,同合作伙伴的关系也更可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