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概念在本地逐渐兴起

UglyGood成立于2017年,从丢弃的橙皮中提取精油,并转售给其他用户,从而解决浪费食物的问题。(受访者提供)
UglyGood成立于2017年,从丢弃的橙皮中提取精油,并转售给其他用户,从而解决浪费食物的问题。(受访者提供)

字体大小:

传统的商业模式,资源运用是经历“制造—使用—丢弃”的过程,这难免会造成废物堆积问题。多年来,包括新加坡在内,多国政府和组织提倡采用循环经济替代模式。预计2030年,循环经济料可为全球带来4.5万亿美元的商机,新加坡占的份额约270亿美元。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概念在本地逐渐兴起,除了传统观念中的环境服务,从事服装和海事等领域的企业,也以不同的商业模式参与其中。

到了2030年,循环经济料可为全球带来价值4.5万亿美元(约6.12万亿新元)的商机,新加坡占的份额约270亿美元。

按照传统的商业模式,资源运用的是经历“制造—使用—丢弃”过程,难免会造成废物堆积问题。不过,包括新加坡在内,多国政府和组织多年来提倡采用循环经济这替代模式。

循环经济五种商业模式

或许在大众印象中,循环经济提倡的是环保和再循环,一般与从事废物处理等环境服务的企业有关。不过,循环经济其实涵盖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各行各业都包括在内,并可分类为五种商业模式。

20190502_news_circularecon_Large.jpg

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亚细安执行董事肯尼迪(Alison Kennedy)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人们能从供需方面着手了解何谓循环经济。

在供应方面,资源回收,以及采用再生能源或可生物降解的材料是人们最熟悉的商业模式。

在需求方面有三个模式,即共享经济、产品寿命扩展,以及产品即服务(product as a service)。

她说:“新加坡企业须要了解,循环经济不单是通过减少废料和再循环削减成本。这是能够重新探讨可向客户提供的服务,并且以具竞争力开创新收入来源。”

在本地,提供租用服装服务的Style Theory便是推动循环经济的实例。创办人林瑞琴告诉早报:“我们的目标是确保所有被制造的商品可完全被使用,而不是现在买后丢弃的现状。”

公司采用共享商业模式,用户每个月支付固定费用来租用服装,公司最近也提供名牌包租用服务。

林瑞琴透露,公司于2016年成立,前年底进军印度尼西亚市场,用户数量每年翻倍增长,如今两个市场有超过10万名用户。

循环经济的其他模式在本地同样大有市场。2011年起在本地经营业务的Laser Cladding Singapore,通过电度激光技术,为海事与石油化学领域的机械器材延续产品寿命。

公司经理刘冠文受访时说,有时候在修补过程中,若要以新零件取代得等上长时间。不过,通过再制造(remanufacturing)技术可省时又省钱。

公司也是先进再制造与科技中心(ARTC)的成员,并与中心一同探讨如何扩大这方面的应用。

至于供应方面的商业模式,本地大型发展商和起步公司也看准这个市场。

城市发展(CDL)首席可持续发展总监晏洁慧告诉早报,集团将循环经济融入2030年的可持续总蓝图的目标。“集团在项目设计、建筑和资产营运方面都采用减少废物和有效运用资源的措施。”

比方说,集团承诺采用可持续性的建筑材料,也推行再循环计划。她指出,集团也投资采用创新科技,例如去年在Le Grove服务公寓测试厨余处理系统。

起步公司UglyGood同样化厨余为商机。创办人李津国说,他和伙伴潘俊良于2017年设立公司,为的正是解决浪费食物的问题。比方说,他们在实验室里,从丢弃的橙皮中提取精油,并转售给其他用户。他们处理好的动物饲料则会供应给本地野生动物机构。

李津国说,他们和本地橙汁贩卖机运营商等七家公司合作索取这些材料,并经处理后供应给客户。

在本地的跨国企业也参与推动循环经济。戴尔易安信(Dell EMC)新加坡销售总经理吴福来指出,公司在全球展开回收产品的活动。它在本地和电子垃圾再循环公司合作,从客户手中回收自家产品,之后转卖与再循环。

涵盖供需两面商业模式

飞利浦(Philips)则为旗下灯光业务转型。与其让客户购买电灯等产品并之后丢弃,它在荷兰为企业客户推出“灯光作为服务”配套,让客户即用即付,并在无需产品时归还,涵盖供需两面的商业模式。

我国可成为亚细安循环经济融资枢纽

受访学者和专家认为,新加坡在循环经济潜力十足,今后有望成为本区域融资枢纽。

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研究)维斯瓦纳丹(S Viswanathan)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如果以4.5万亿美元的全球商机,以及4%的经济复合年均增长率加以计算,新加坡在循环经济的规模至少达270亿美元。

他说,目前世界各地的循环经济普及率还不高。“就算在再制造处于领先地位的卡特彼勒(Caterpillar)在这方面仅占总收入的小部分。”

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光前商学院运营管理学教授巴塔查里亚(Shantanu Bhattacharya)指出,循环经济率先在欧洲等市场兴起,如今逐渐传入亚洲区域,过去五年来有更多企业参与其中。

不过,共享脚踏车模式敲醒一记警钟。他说:“业者纷纷要打造网络,最终脚踏车数量暴增。因此业者在提倡概念也须确保经济原理。”

埃森哲亚细安执行董事肯尼迪建议,本地企业应该放眼亚细安和亚洲市场。新加坡面积虽小,但逐渐成为循环经济的融资枢纽和实验专区,主要行业包括消费者产品、包装、电子业和餐营业。她说:“这两者能有相辅相成作用,并可带动这区域采用循环经济概念、加快科技发展的速度,并且加大这对区域的影响力。”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