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电子商务为主 把冷冻海鲜销往中国

父亲谢竟初(中)在鱼丸加工业累积的数十年人脉是谢文强(左)创业初期的一大助力。如今,他与弟弟谢添安(右)同心协力开拓海外市场。(周柏荣摄)
父亲谢竟初(中)在鱼丸加工业累积的数十年人脉是谢文强(左)创业初期的一大助力。如今,他与弟弟谢添安(右)同心协力开拓海外市场。(周柏荣摄)

字体大小:

以新加坡作为品牌,为产品创造附加价值,这是经营了12年冷冻海鲜生意的谢文强跨出海外市场的策略。

12年前创办以冷冻海鲜为主的TheSeafoodCompany,从养殖到加工一手包办,谢文强(38岁)不断在生意上寻求突破。

过去一年,他投资了30万元购置机器,找专人协助重新定位公司品牌,今年下半年的重头戏是进攻中国市场。

他透露,在中国的销售方式以电子商务为主,“我们连分销商都谈好了,只等检疫通过。”

谢文强认为,新加坡食品安全把关严格,是品质保证的证明。近年中国多次爆发食品安全事件,当地社会对食品安全的意识日益高涨,他看准正是进军的好时机。

TheSeafoodCompany目前是本地海鲜进口量排名前四的公司。当年谢文强自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毕业后,原本打算到银行上班。不过,由于父亲的鱼丸加工生意陆续因遭受亚洲金融风暴、911恐怖袭击以及沙斯(SARS)冲击一落千丈,身为长子的谢文强自然地扛起这个责任。

不过,看着父亲常年辛苦的身影,谢文强很清楚鱼丸加工不是一盘可持续的生意。劳动力密集、原物料需要进口、油价浮动,“这其中没有一项因素是我们可以完全掌控的。”

为此,谢文强建议父亲卖掉鱼丸加工生意,转做冷冻海鲜。

他坦言,12年前这是一门冷门生意,“本地人排斥冷冻海鲜,总认为冷冻即是不新鲜。”

谢文强坚持这么做,原因是他看到国外市场对冷冻海鲜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假以时日,本地市场的态度也将改变。

谢文强估计,本地市场的冷冻与冰鲜海鲜比率从当年的20%增至目前的50%。

回首过去,谢文强称,假设当初有人告诉他,公司的海鲜进口量会达前四名,“我应该早就毫不犹豫地投入了。”

父亲的人脉是创业初期的一大助力,谢文强很快在泰国找到适合的供应商。

不过真正的挑战是,年仅26岁的他该如何说服投资人和客户,他是认真且打算长期经营的。

迟迟无法敲开本地市场的谢文强在机缘巧合之下,与过去兼职打工时认识的一名厨师聊天,对方告诉他,大部分供应商不愿凌晨送货,对本地许多员工餐厅经营者而言是很严峻的挑战。

做别人不想做的

谢文强说,做人家不想或不愿做的,正是突破困境的契机,并由此渐渐打开知名度。

他回忆那段时间,公司只有两辆货车负责送货,“任何一名司机病倒了,就是我顶上。”

从深夜11时至隔天清晨6时,送货的内容也由刚开始的冷冻海鲜扩大至面、豆干、豆腐、鱼丸等。谢文强说,如今全岛的员工餐厅经营业者都向他取货。

为了更清楚区隔业务内容,谢文强和姐姐于2009年合力创办了Food Buddyz,专门经营一站式的食品供应。

专注于冷冻海鲜及分销,谢文强意识到,生意若要不断增长,就必须跨出海外,“只留在新加坡没意思。”

同时,他也明白一个道理,即无法掌握原材料,等于被别人掐着喉咙。

谢文强透过生意伙伴认识了印度尼西亚一个偏僻村落的村长。临近海边的村落盛产螃蟹,谢文强在当地设立养殖场,租给当地村民管理,养殖软壳蟹。

软壳蟹是螃蟹脱壳时的状态,谢文强说,养殖软壳蟹无需高深技术,但费时费力,必须有人24小时全天候留意。一旦发现螃蟹完全脱壳,即拿去冷冻。

他透露,除了东南亚国家的日本料理店,中国人非常喜爱吃软壳蟹。在中国每公斤的售价可比其他地方高出15%至20%。

五年下来,谢文强认为这样的合作模式是成功的,打算扩大到印尼其他地方。

虽然生意上了轨道,但谢文强仍不敢懈怠。他说,现在我国拥有进口准证的冷冻海鲜业者就有200家。

一直以来,公司的经营模式是在海外初步加工,运回新加坡进行本地和海外分销。谢文强接下来要做的是在新加坡再加工,借助农粮与兽医局(AVA)的严格监管,创造品牌价值。

过去,公司旗下有两个零售品牌Mr Seafood与Seaco。未来三年,谢文强计划专注经营Seaco。

他甚至不惜砸下数十万元添购机器,开发一系列的即煮(ready-to-cook)海鲜。

除了软壳蟹,中国人也非常喜爱吃海参,在这一系列的即煮海鲜中,就有一道红烧海参。

由于本地市场对微波食物接受度低,谢文强说,即煮海鲜的另一个主打市场是欧洲。他接下来将到欧洲各国考察,包括英国。“市场有很多机会,就看你想不想做。”谢文强形容他和团队就像汪洋大海中的小鱼群,在一波又一波的海浪中不断奋勇而上。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