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雕刻业“没落” 现每月只做10来个

陈国强子承父业,陈启顺欣慰不已。(姜泽良摄)
陈国强子承父业,陈启顺欣慰不已。(姜泽良摄)

字体大小:

墓碑雕刻变夕阳行业,土葬15年后被征用,如今选择火化者多,墓碑雕刻师生意受影响,10年前每月要雕60个墓碑,现在只是10至15个。

69岁的陈启顺(Johnny)是本地仅存的少数墓碑专家之一,他入行近50年,见证了本地墓碑雕刻业,从兴盛走向“没落”。

他受访时告诉《联合晚报》,10多年前,他一天就要做两个墓碑,一个月做60个,如今一个月只做10多个。“鼎盛时期,我聘请了10多名员工,如今三名员工就能应付了。”

我国目前只有蔡厝港坟场可供土葬。按政府规定,自1998年起,我国土葬的期限是15年,之后会被挖起另安排火化。若死者宗教不允许火化,坟墓就得迁往他处。坟墓被挖起后,土地将空置三年,之后才能重新作为安葬用途。

陈启顺说:“土葬15年就得挖起,15年后要迁坟,不少人担心麻烦,所以选择火葬。”

今年7月,为扩建登加空军基地,当局宣布征用林厝港路土地,受影响的8万多个坟墓位于蔡厝港坟场,包括4万5500个华人坟墓和3万5000个回教坟墓,面积达100公顷,相等于坟场总面积的约三分之一。

陈启顺说:“其中有很多迁葬墓,原本葬在他处,因为土地被征用而挖出尸骨,火化后重新埋在这里的,没想到土地再次被征用,又得从土中挖出来。”

他感慨地说,手工雕刻墓碑的没落,其中一个因素是因为技术被机器替代。

当年曾拜师学习手工雕刻墓碑的陈启顺说:“如今手工制碑的技术已经逐渐失传,想请工人都请不到。

儿子专注火葬生意

土葬只占丧事的5%,剩下95%都是火葬,陈启顺的生意越来越少,不过他儿子专注火葬,生意越来越红火。

陈启顺的儿子是家族的第三代传人,他于2006年开设的分公司专注火葬服务,目前公司不仅提供传统的骨灰盒,也推陈出新,引进很多新产品。

陈国强(40岁)表示,若是伴侣过世,或幼童,家人考虑将骨灰瓮放在家中,因此他们提供设计时尚的骨灰盒供他们选择。

如今,很多人也会把选择把骨灰带在身边。

陈国强提供饰品一般的骨灰容器,他们外形如同首饰,与一般项链挂坠无异,打开机关却可以装骨灰。

陈国强说:“海葬时有人会选择留下一小部分骨灰装在饰品般的骨灰容器,随身携带。”

针对海葬,陈启顺指出,海葬仍属于火葬的一种,毕竟要把身体火化后才能撒入大海。

对于新兴的生态葬和树葬,陈启顺则表示在本地还没被普遍接受,他说:“火化后埋入土里,人们普遍认为不如直接土葬。”

为夕阳行业带来新生机

儿子陈国强理工学院毕业后,先到外面打拼,父亲见无人接手,一度考虑过关掉公司。

陈国强当年和父亲一起打拼,如今蔡厝港云石公司已成金字招牌。

起初,陈国强毕业时,觉得父亲干得行当已是夕阳工业,到外闯荡,陈启顺见无人接手,差点关掉公司。

陈国强后来发现“行行出状元”,到家族企业帮忙,为夕阳行业带来新生机。

陈启顺指着儿子说:“而我只能守旧,他的脑子活,将很多新潮的想法带进来,推出私人订制的骨灰牌,开始售卖宠物的骨灰瓮。”

陈启顺看到儿子生意越做越好,非常欣慰,他说:“等儿子完全接手他的工作时,就会退休。“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