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互动装置艺术 唤醒保护海洋意识

字体大小:

新加坡美术馆的“想象馆:跨越海洋,海底探索”展,通过多种互动装置,反映保护海洋生态的重要。

参与展览的本地代表黄慧娴和陈紫曦都以令人意想不到的创意和作品,与大家分享环保理念。

黄靖晶/报道 受访者提供照片

黄慧娴将异麦芽酮糖做成可食珊瑚墙,反映了珊瑚破碎的美,也带出保护海底世界的重要。

新加坡美术馆(Singapore Art Museum)将在5月14日至8月28日举办“想象馆:跨越海洋,海底探索”(Imaginarium: Over the Ocean, Under the Sea)展,透过多种互动装置给予访客不一样的感官体验,并反映保护海洋生态的重要。展览期间还将举办一系列让公众参与、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参与的艺术家来自日本、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等,本地的代表有黄慧娴和陈紫曦。

黄慧娴(33岁)是本地糕点店2amdessertbar的创办人,她接受本报访问时表示,曾参与超过80个可食艺术活动和展览,这是第一次参加在新加坡美术馆的展览,因此非常兴奋。

她说:“我这次用了1000公斤异麦芽酮糖(isomalt),熬煮至摄氏160度,再倒在雕好形状的冰块,制造出可食珊瑚墙。”

热爱潜水的黄慧娴,对海洋情有独钟,她每次潜水时都获得平静感,因此希望通过作品跟大家分享海底世界的缤纷斑斓。

她花五个月完成这次的作品《海底迷宫》(Underwater Labyrinth),创作灵感是珊瑚“破碎的美丽”。

“没有一个珊瑚是完美的。海底世界的颜色多姿多彩,是一个有形形色色,以及许多不同生物的世界,不仅令人叹为观止,更具有启发性。”

本地艺术家陈紫曦(31岁)认为参与此次展览很有意义,她通过作品《徒劳的努力》(An Effort Most Futile)和《塑胶海洋》(Plastic Ocean)跟大家分享环保意识。

她创作《塑胶海洋》的主要灵感来自“泛太平洋垃圾带”(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

在太平洋上,北太平洋环流系统是相对静止的区域,此区主要为副热带高压带,水流旋转的方向将周围废物带进来,导致漂浮物和其破碎物的累积,这些像是漂浮的“云状”废物,被称为“泛太平洋垃圾带”。

陈紫曦自1月份就开始向家人、朋友、办公室和学校收集塑胶物品,再进行清洗和分类工作,非常耗时。

“希望我的作品能让大家了解到,我们的海洋正处于危险的境地,并鼓励大家重新思考使用塑胶物品的习惯。我们使用塑胶物品大概平均20分钟后就丢掉了,但塑胶物品无法自然分解,会长久留在地球上。”

自然资源消耗速度快过其再生速度

谈到人类对海洋生态的保护,黄慧娴和陈紫曦都认为仍然做得不够。

黄慧娴指出,大家在没有充分了解后果的情况下,大量使用大自然资源,越来越多海洋生物正逐渐绝种,陆地和海底的温度也一直在变化。

陈紫曦说:“我们贪图方便的同时,变得非常浪费。有些东西可以用很久,我们却轻易就丢掉。结果,我们使用大自然资源的速度,快过它们可以再生的速度。我们吃的、用的都来自大自然,长期摄取,终有一天会用尽,而我们丢弃的东西,却会一直存在。”

她举例说:“只要看看我们的沙滩,就知道海洋被污染的程度。”

陈紫曦推荐大家看纪录片《蓝色使命》(Mission Blue)。这部纪录片记录了传奇海洋学家、海洋生物学家、植物学家西尔薇娅(Sylvia A.Earle)的非凡事业及传奇人生,她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海洋事业,探索海洋并提高人们的海洋保护意识。

有关“想象馆:跨越海洋,海底探索”展览详情,可上网:www.singaporeartmuseum.sg

“想象馆:跨越海洋,海底探索”

地点:新加坡美术馆

日期:5月14日至8月28日

时间:星期六至星期四,

早上10时至晚上7时;

星期五,上午10时至晚上9时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