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情

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原副主任设计师 张小平跳槽民企引争议

字体大小:

争议焦点包括张小平离职是否会影响到中国载人登月重大战略计划,国企为何留不住人才,以及中国应该如何打破人才流动的壁垒。

中国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原副主任设计师张小平跳槽到民企事件近日引发舆论争议。争议焦点包括张小平离职是否会影响到中国载人登月重大战略计划,国企为何留不住人才,以及中国应该如何打破人才流动的壁垒。

张小平昨天下午向《北京青年报》说,该事件受到媒体关注后,压力很大,现在不方便透露更多情况,相关的脱密手续也“正在处理”,而自己现在“肯定不能回原单位了,也回不去了”。

事件源自一份公文

张小平离职事件被舆论热炒,源自一份题为《张小平参与我所型号研制情况》的公文。这份公文盖有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的公章。公文强调了张小平“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称张小平为该所的“灵魂人物”。公文还指出,张小平离职,直接影响中国重型运载火箭研制,甚至影响载人登月计划。

同时,一篇题为《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的文章也刷屏朋友圈。此文将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的公文内容解读为:“我司研究员张小平跳槽了,当初批准辞职的时候没觉得他有啥了不起,但是他离职之后我们突然发现没有他整个项目都瘫痪了,恳请国家派人把他抓回来继续研究项目。”

文章直指“国企不注重人才”,称张小平在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是“最底层”,待遇年薪12万元(人民币,下同,约2万4000新元),跳槽后加入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年薪达到百万。

研究所称公文措辞夸大 是为让张小平回所脱密

在舆论压力下,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前天正式回应称,因张小平离职,该研究所向西安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但研究所承办人因急于达到让张小平回所脱密的目的,在提交仲裁庭的材料中措辞失当,夸大了张小平在所参与研制项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该研究所同时强调,张小平是国家重要涉密人员,根据保密法和单位相关规定,离职前必须在所内非密岗位进行脱密,脱密期为两年。

据研究所介绍,张小平于1994年入职该所,2011年8月取得研究员资格,2015年3月起担任低温推进剂发动机型号副主任设计师,从事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和液氧甲烷发动机系统设计,参与了多项低温发动机项目论证。

研究所称,今年3月,张小平提出辞职申请。研究所与张小平进行了多次沟通,并表示挽留,但其离职意向坚决,在单位未批准的情况下自行离所。

《新京报》前天引述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知情人士称,网传消息为恶意炒作,网络流传的该所公文由该所人力部门提交给仲裁机构,但未经多道审核,内容存在大量偏差。“是为了让他回来脱密,才把他写得多么重要,引发了网络上的轩然大波。”同时,张小平在该研究所的年薪也不止12万,航天系统同级别的研究员年薪税后应该在20万左右。

报道说,张小平加入的民营企业是北京蓝箭航天技术有限公司。今年4月,张小平作为该企业代表到浙江湖州开发区为该企业下属的蓝箭航天智能制造基地办理了相关环评备案手续。蓝箭航天(湖州)智能制造基地已于9月27日正式投入使用。建成后,可实现发动机每年产能200台,火箭每年最大产能30枚,可实现火箭各系统总装总测及核心组件的生产研制。

民营公司拉到很多风投 疯狂从国企挖人

另据航天科研院所的一名科研人员介绍,近几年,由于商用航空航天领域成为资本追逐热点,“民营公司拉到很多风投,专业人才都在国企,所以他们疯狂来国企挖人,工资至少比研究所翻一倍,所以研究所很多人都往外跳,特别是去年到今年,跳的特别多”。

由于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仍坚持通过劳动仲裁让张小平回该所“脱密”,张小平能否顺利在北京蓝箭航天技术有限公司任职成了一个未知数。但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为了迫使张小平回归,不惜夸大其辞,结果让自己陷入舆论风波。

官媒也大多支持张小平跳槽

张小平跳槽事件暴露出中国国企存在技术人员晋升通道狭窄、薪资待遇偏低、难以留住人才等弊端。网络舆论以及包括光明网等官媒也大多支持张小平跳槽到民企发展,国企改革也再度引发热议。

《新京报》昨天发表社论说,张小平风波说明,既需要从法律和制度上,厘清涉密高技术人才流动的边界,同时也需要完善相关法规,扫清妨碍人才流动的障碍。

人才流动频密本就是开放性社会的特征,有些技术人才从国企流向民企,也说明人才流动“玻璃门”正被打破。这样的流动越频繁,社会也会越有活力。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