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情

五中全会为经济发展定调 学者:释放不会因外界逆风而放慢步伐信号

字体大小: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以软性参考指代硬性指标,为中国下阶段经济定下“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基调。受访经济师和学者认为,本届全会释放出中国不会因外界逆风而放慢发展步伐的信号,也明确科技创新将在驱动未来经济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

为期四天的五中全会昨天(29日)在北京落幕。新华社发表的会议公报,披露了全会对中国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十四五”,2021年至2025年)的初步规划,以及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定的远景目标。

五年前的上一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让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20年时比10年前翻一番。相比之下,本次全会没有给出量化的经济增长指标,但提到要让人均GDP在2035年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华侨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谢栋铭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分析,这意味着15年后中国人均GDP要从现在的1万美元(1万3664新元)增长到2万美元左右。据此推算,中国整体GDP也得在15年内翻一倍。“这其实也是一个目标,只是没有把它当做硬性指标,而是作为软性参考指引经济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波受访时指出,在当前的国际逆风环境下,实现这个目标的难度不小。“随着中国经济走向成熟,未来难以维持原来两位数的增幅,再加上未来中美两国必定是摩擦多于合作,其他西方经济体也可能加大对中国的围堵,中国未来15年的发展之路会走得非常坎坷。设立这个目标是很有野心的。”

与前几个五年规划相比,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制定的“十四五”规划,具有更特殊的意义和更强的未来导向性。会议公报中多次提及“科技”与“创新”,重申要坚持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首次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在2035年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谢栋铭指出,科技创新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提升,与当前中国内外局势都处在转折点有关。如今中国在外经受保护主义抬头的逆风,在内面对人口红利即将耗尽、社会步入老龄化的风险,这要求中国改变现有发展模式,靠科技创新驱动下一轮经济增长。

本月庆祝成立40周年的深圳特区,就被中央政府授予扛起科技创新大旗的重任。谢栋铭指出,深圳的科研投入占GDP比重近5%,高于绝大多数中国城市。预计未来深圳将进一步加大科研力度,引领中国科技创新再上层楼。

此前备受外界关注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模式,在公报中两次被提及,但并未进行详细论述和规划。

全会要求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同时,也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

陈波指出,中国其实一直都在以“双循环”模式发展,此次全会也展现出中国不希望与外界脱钩,而是要继续对外开放,与世界联通。“在当前的国际变局下,‘双循环’更像是一种防御型表述。这是在告诉外界中国已做好两手准备,在必要时可以减少对国际的依赖,通过国内市场维持增长。如果中美之间冲突加剧,未来中国可能会变得更加内卷化,只与周边国家保持贸易往来。”

(记者是《联合早报》上海特派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