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伟 北京特派员 chuaew@sph.com.sg 中国总理李克强昨天强调,尽管政府推行简政放权等改革带来阵痛,但改革可顶住经济下行的压力,因此必须推进下去。他说:“它不是剪指甲,是割腕,忍痛也得下刀。” 李克强也罕见地暗示,为了确保中国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官方今年可能出台近年极力避免使用的强刺激政策。 中国两会(全国政协与人大年会)昨天落幕后,李克强随即举行中外记者会。在两小时内,他一共回答了17道问题,向在场的近千名记者阐述中国政府对内对外的各项政策。其中,八道答问与中国经济相关,内容围绕增长减速步入“新常态”、通货紧缩、电子商务、创业创新、影子银行、房地产调控等等。 谈及备受外界关注的简政放权问题时,李克强强调,虽然这项改革的过程“确实很疼,而且在加深,面还会扩大”,但必须推进下去。 他解释,虽然简政放权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削权必将触动利益,但它有利于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市场活力,并可顶住经济下行的压力。 他举例,去年中国经济速度放缓,但就业不减反增,主因是简政放权发挥了很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肯定简政放权取得成效之余,李克强也承认这方面的工作仍有不足,例如审批项目依然过多,增加了创业成本。 为此,他宣示中国政府今年要抓好三方面的工作,确保“穿鞋要合脚,施政也要利民惠民”。 首先是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不能法外施权,并再砍掉200多项国家部门授权地方政府审批的事项,“不能像开车一样,松了手刹,还踩着脚刹,明放暗不放”。 其次是推进权力和责任清单,权力和责任清单今年在省一级公布后,明年推向市县一级,让社会监督。 第三是探索事中、事后监管的新模式,包括扩大综合执法试点,对假冒伪劣、坑蒙拐骗、食品安全、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推行有效的监管方式。 中国经济增速近年持续放缓,引起外界担忧中国经济会否硬着陆。对此,李克强昨天努力消除外界的疑虑。 他虽然承认实现今年经济增长7%左右的目标并不容易,但仍乐观地表示,中国政府有能力保持中国经济的大盘、基本面持续向好。 他承诺,如果增速放缓影响就业与收入,并逼近合理区间的下限,中国政府将加大定向调控的力度,来稳定市场的信心。 他说:“我们这几年没有采取短期强刺激的政策,可以说运用政策的回旋余地还比较大,我们‘工具箱’里的工具还比较多。” 除经济课题之外,李克强昨天也回应了有关反腐、人口政策、中日关系、中美关系、香港政改、两岸关系、乌克兰局势等问题。 在回答美国网媒赫芬顿邮报(Huffington Post)提出的中国环境治理问题时,虽然记者直接点名在两会前夕自拍环保纪录片《穹顶之下》而引起热议的中央电视台前知名记柴静,但李克强在答复时有意无意地避谈柴静。 李克强仅是重申中国政府对治理雾霾的重视,并强调今年将严格执行新出台的环境保护法,依法追究违法排放的企业。 他补充说:“环保等执法部门也要敢于担当,承担责任。对工作不到位、工作不力的也要问责,渎职失职的要依法追究,环保法的执行不是棉花棒,是杀手锏。” 总理记者会是每年两会的压轴大戏,但整体而言,与往年相比,昨天的记者会较为平淡,缺乏亮点。以尖锐问题见长的西方主流媒体今年提出的问题四平八稳,而李克强的回应也中规中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