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2016年总统选举

于大勇:特朗普即使输了也赢了

特朗普(法新社)
特朗普(法新社)

字体大小:

热点话题

特朗普对建制派的政治规范不屑一顾,相反,“建制”这个左派概念成了他手中的武器,并在反建制反精英的同时,顺带也对什么是民主提出了质疑。正因为这点,本次美国总统大选才成为二战以来最有意思和最真实的一场政治选战。

特朗普是美国两大党内第一位不具备“政治共识”条件的候选人。从这个角度看,他并不是一位“政治家”。他虽然是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但共和党对他的支持可谓三心二意、半推半就,许多党内大老并不看好甚至公开反对特朗普。所以,他最后能在党内初选中过五关斩六将,并成功发动那些几十年未曾参加投票的选民,这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说明他并非平庸之辈。

现在,大选已经到了最后关头,特朗普一如既往不改本色。笔者发现,他蔑视“共识”并非他有意为之,而是他真的对此一窍不通,确实不知道如何言行才能赢得共识。但是,他的“非传统”和“不专业”不仅没有成为他的软肋,反而成了他成功的护佑。

要想学会政治圈内惯用的文字游戏和四平八稳,就必须在这个圈子里摸爬滚打多时,方能得其要领,而特朗普显然缺乏这样的历练。他虽然有着商人的狡猾,但还没有学会政客的圆滑。因此,“特朗普现象”是对美国政体的一次高调挑战。特朗普的个人魅力不仅来自他在商业上的成功与失败,更是他单枪匹马挑战整个体制的勇气。

所谓“共识”是美国二战后所有政治理论和实践的链接元素。无论是列奥·施特劳斯的保守政治理论,还是汉娜·阿伦特的自由派思想,还是法兰西斯·福山的“自由体制最终完胜”理论,均建筑在“民主共识”这个基础之上。那究竟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它是适合担当政治领袖的人,与选择其作为政治领袖的人之间的共识。

按照这个“共识”,大众需要被领导,但领导人的产生需要经过精心筛选。特朗普显然不具备这个前提:他未曾经过任何政治专业训练,却成了政治领袖并意欲从政施政。他手中拥有的只有以下三个法宝:家庭背景、精英教育和腰缠万贯。他没有肯尼迪或布什那样的政治世家背景,但曾就读于最棒的大学,这让他有资格代表“平民”重塑政治;他虽然腰缠万贯,但穿的西服还不如奥巴马讲究,这证明他在炫耀自己的成功和富裕的同时又不刻意美化自己;他口无遮拦不惧权威,话题却紧扣百姓的现实利益。

最为有趣的是,他虽然身价亿万,却不属于精英阶层,而且还愿意与之为敌。他这次参选不仅反共识,还反爱国传统,他没有强调“我们”意识,而是习惯对着自己的粉丝说:“我喜欢你们……”,然后手指媒体,话锋一转:“我不喜欢你们。”

特朗普不仅分裂了媒体,分裂了好莱坞,分裂了政经精英,他还分裂了整个社会。不管大选结果如何,哪怕特朗普最终未能入主白宫,但一个政治Nobody能走这么远,他实际上还是赢了。

作者是德国时评专栏作家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