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 热点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荣誉校长徐冠林教授认为,中国和新加坡相互有着智慧和默契,知道对方的想法,因此上海自贸区和新加坡是互补、合作与竞争关系并存,而竞争会带来好处,把整个市场做得更大。 顾功垒 上海特派员 gugl@sph.com.sg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荣誉校长徐冠林教授认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顺利发展非但不会对新加坡构成威胁,反而应当是新加坡企业必须紧紧抓住的机会。 徐冠林昨天在上海新加坡商会自贸区论坛上作主旨演讲时提出上述看法,鼓励新加坡企业,尤其是金融企业,踊跃进驻自贸区。 他认为新加坡企业进驻自贸区后,一方面利用自贸区新政策拓展中国市场,另一方面对自贸区管委会提出合理要求,加快促进自贸区及中国的制度创新改革,同时把新加坡的国际经验释放到自贸区。 面对自贸区观望者居多 上海自贸区去年9月29日正式挂牌,是中国政府职能转变制度创新和金融改革的试水区,至今已吸引6000多家企业到自贸区注册,其中超过90%是中资企业。包括新加坡企业在内的外资企业对自贸区政策的不明了而产生的观望与犹豫,形成“内热外冷”的局面。 不过徐冠林会后向本报表示,新加坡人可以为了凯蒂猫(Hello Kitty)去排队,但是面对自贸区却是观望者居多,动作稍微慢了些。他认为,除了星展、大华等新加坡银行积极进驻自贸区外,新加坡的高端服务业企业等也能在自贸区找寻到合适的机会。 华侨银行正进行可行性研究 据本报了解,新加坡华侨银行目前在进行进驻自贸区的可行性研究,设立自贸区支行的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新加坡食品厂商联合会(SFMA)去年底在自贸区成立食尚公司后,已在协助新加坡食品企业,到自贸区和浙江义乌等其他地方拓展市场。 上个月下旬,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海波率领的考察团到新加坡访问,也和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IE Singapore)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探讨新加坡企业参与自贸区发展的可能性,其中,新加坡电子政务的成熟发展给自贸区管委会很大启发。 徐冠林昨天在演讲中也指出,上海自贸区将能促进中国加快制度创新步伐,开放市场,调整金融与税收架构,开放服务业,优化资源分配。如果这一步走得好,将能推动中国经济的平衡公平发展,同时给外国企业创造机会。 他认为,中国并非要把上海自贸区打造成香港或新加坡,自贸区不会成为新加坡的直接竞争对手。他说,中国和新加坡相互有着智慧和默契,知道对方的想法,因此上海自贸区和新加坡是互补、合作与竞争关系并存,而竞争会带来好处,把整个市场做得更大。 徐冠林说,上海实际上已具备了战略性改革思维,只要放手让上海去做,必能找到可行的突破点。同时,自贸区的运作不能再墨守成规延续当年深圳特区的发展模式,上海必须好好思考从中国金融中心的角度出发来解决全国所面对的问题,尤其是放开外汇及资本流通,投资回报和金融体制改革的问题。 以中国今天的经济总量来看,徐冠林认为,新加坡经验已远远不足以解决中国今天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隐患、地方政府债务扩张、低效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等问题。上海自贸区可以参考新加坡的成功因素来进行制度创新,但上海对中国的作用将远远大于新加坡对东南亚转口贸易的作用。 徐冠林指出,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应该参考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欧洲苏黎世、卢森堡等有大国大陆为腹地的经验模式,而上海与中国其他城市的互动才是制度改革的重点,才能设计出符合中国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要求的、能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 此次由上海新加坡商会主办的上海自贸区商务论坛,邀请自贸区管委会官员、新加坡律师界和企业代表,解读自贸区能为新加坡企业带来的机遇,吸引超过500名嘉宾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