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 热点 两年前参加中国“加速器”项目的新加坡企业中,超过六成已找到本土合作伙伴或投资者。今年获选参与该项目的初创企业数量增至13家,企业性质偏向于技术开创型。 顾功垒 上海特派员 gugl@sph.com.sg 新加坡富美迪亚(Four Media)网络科技公司创办人江奋强(36岁)早在2008年到上海研读硕士课程期间,已在为自己的公司寻找进军中国的机会;不过由于不熟悉中国行情,不了解注册公司的流程,难觅合适的合作搭档。 2012年10月,江奋强参加了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IDA)在北京和上海举办的新加坡初创企业@中国加速器(Accelerator)项目。借助这个平台和上海易云广告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江奋强昨天在IDA第二届中国加速器项目启动仪式上分享“找搭档”的经历,称自己和上海合作伙伴的公司规模与性质相当,双方可以互补市场资源,“这样的恋爱才能最终结合”。 去年5月,江奋强在成都注册设立分公司,和易云联手为新加坡企业进军中国市场提供多媒体营销解决方案。 易云总裁陈春林表示,中国移动互联网产品发展迅猛,新加坡企业拥有东南亚的市场和人脉资源,双方接下来将共同研发互联网产品,开拓亚洲市场。 中企做事快投资成本大 江奋强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新加坡企业需要通过中国合作伙伴了解市场,并在商业合作中捕捉调整新的目标客户,在合作过程中,中国企业做事速度快、投资新产品的成本大等现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江奋强说,中国企业说做就做,花三至六个月的时间开发推出一个新产品;而新加坡人谨慎,先要研究确定目标,再做市场调查,殊不知方案出来之后,可能市场的方向标已转向。 由于中国市场很大,新产品的投放成本因此比新加坡高出许多。江奋强估计,推向上海市场的一个新产品开销比在新加坡高出三四倍,新加坡企业必须面对这些现实。他并指出,会说基础华语已不再是新加坡人的优势:“能在风投面前流利地营销方案,那才是语言功力。” 据了解,两年前参加中国加速器的新加坡企业中,超过六成已找到本土合作伙伴或投资者。今年获选参与该项目的初创企业数量增至13家,企业性质偏向于技术开创型,来自新加坡的初创业者昨天起正式在上海创智天地(KIC)进行两周的脑力震荡,与导师、相关行业中方企业代表和投资者交流。 项目负责人、IDA中国区副司长刘本玮希望,通过中国加速器,新加坡企业能更加明晰中国的经济体系、法律规则,不以营销产品为先,而是找到合适的顾客群、投资者、转销商和合作伙伴,结合市场需求不断优化产品和解决方案。 他说,技术或许并非是新加坡初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他们关注客户的需求和服务,比较熟悉西方文化与商业模式,这些元素或许能与中方合作伙伴擦出火花。 新加坡初创企业有机会 参与中国城镇化发展 过去两年,中国互联网电子商务竞争激烈,市场格局瞬息万变;中国新一轮的城镇化规划还把智慧城市建设纳入工作重点,现已确定193个试点城市,显露新机遇。 IDA全资子公司IDA国际总裁黄华杰昨天受访时指出,中国政府把焦点集中在如何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解决医疗、教育、交通、环境等与民生切实相关的课题,实现经济转型,这与新加坡鼓励科技初创企业参与以创新驱动为主的智慧国建设战略相似。 他认为,这次来中国取经的新加坡初创企业已在新加坡市场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资质,相信他们的全球视野也能为中国合作商带来全新的文化融合和商机。一些有潜能的初创企业或将有机会通过IDA搭建的平台,参与珠海等地的智慧城市建设,带去新加坡企业参与公共设施利用率方面的大数据采集与研究经验和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