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山元 SG50 今年,是新加坡的金禧年! 8月9日,我国将欢庆建国50周年。 半个世纪以来,岛国从小渔村变成今日的大都会,这期间在政经文化上经历的风风雨雨,靠的是一代又一代国人的坚忍不拔,携手共进退。 回首来时路,除了缅怀,更大意义是认识我们的历史。《岛国·星事》说的是新加坡(星洲)的事,也是我们的“心事”。每周一则,共50则,每次重新追溯一个历史事件,希望能推动我们更稳健的踏出下一步。 新加坡教育部在1978年做了一项影响深远的决定:从1979年初开始,在“特别辅助计划”(Special Assistance Plan)下,9所优秀传统华校开办华文与英文同为第一语文的“特别源流”(班),这9所学校后来称为“特选中学”,它们是:圣公会中学、公教中学、华侨中学、中正中学(总校)、德明政府华文中学、海星中学、南洋女中、立化政府华文中学、圣尼各拉女校。 特选中学的出现是一次历史性的变化。那时,英语作为行政用语,并在各个工商金融领域推广,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通晓英语在升学、就业、经商方面更为便利。要掌握好英语(文),最好是进英校念书。从上世纪60到70年代,报名念华校的人数每年递减,到1977年,报名进入1978年华校的小学一年级新生,只占全国新生的10%,上一年则是14%。按照这个趋势,华校最后会因为收不到学生而关闭。 建国总理李光耀强调,政府无意消灭华文教育和中华文化,在《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的双语之路》一书的第四章《时势造就了特选中学》中,李光耀详细论述了如何在英语占优势的情况下,保留华文作为第二语文,以及保留华校的优良传统的问题。政府做的一个重要决定就是设立华英双语并重的特选中学。 为了加强9所特选中学的地位和号召力,教育部给予9校以下“特别辅助”: 1)较优良的学校设施,包括更好的语音实验室、电脑室、图书馆等; 2)较优秀和更有经验的教师; 3)容许每一班的学生人数比其他学校少。 特选中学是新加坡特殊环境下的特殊产物,1979年初,特选中学的“特别源流”(班)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开课,无论是教育部、教师、家长和学生,对于特选中学的前景都没有足够的信心。许多家长担心子女无法应付华文英文都是第一语文的压力,从而影响了其他科目的学习。结果是,从1979年到1983年,进入特选中学特别源流的学生逐年减少。 为了鼓励学生进入特选中学修读特别源流,教育部在1983年推出了许多优待措施,包括让选修华英双语为第一语文成绩及格的学生,报读初级学院能获得两分优待,申请大学先修班奖学金也能有优待。 最有说服力的还是特选中学学生参加普通水准会考的成绩。1983年3月7日普通水准会考放榜,9所特选中学学生考获三科及格率达94%,来自英文源流学生普通水准英文第一语文的及格率是91%,华文及格率是93%,华文源流学生的英文第一语文及格率是55%,华文第一语文的及格率是97%。 1992年教育部首次给全国中学进行排名,在评定的十大中学当中,特选中学占了6所,特选中学办学的成功已无可争议。2000年,南华中学加入了特选中学的行列,2012年南侨中学成为第11所特选中学。 李光耀在总结特选中学的成就时说:“由9所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校风的传统华校组成的特选中学,肩负着为新加坡培养双语人才以及传承华族传统文化的使命,挑起了为华文教育薪火相传的重任,它们在校长刻苦经营和全校师生努力下,后来都发展成为新加坡的名校。”(《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的双语之路》第102页) (《岛国·星事》12∕50) (本文作者是前报人,也是本地文史工作者) 为了鼓励学生进入特选中学修读特别源流,教育部在1983年推出了许多优待措施,包括让选修华英双语为第一语文成绩及格的学生,报读初级学院能获得两分优待,申请大学先修班奖学金也能有优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