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第13届大选

陈川仁:决策总有批评声责任还须长远谋

字体大小:

原议长陈川仁以政府提前宣布将在下个任期内上调消费税的举措为例,指出这虽然是“政治不精明”的做法,但政府有义务为长远做规划。

不管是不是在危机当中,政府的决策都会引来批判声音。议员和政府应做的不是走短视的民粹路线,而是做对的事。

国会前天解散,原议长陈川仁6月22日接受《联合早报》专访,就政府处理冠病疫情的方式会否影响选民观感说出看法时指出,民选议员和政府不但有责任履行日常职责和处理急迫的课题,也必须筹谋长远之计。如果只专注于选举周期,目光将变得短浅。

陈川仁认为,当局在处理疫情上并没有失控,我国也不像一些其他国家需要锁国,而是能允许一些经济活动进行,并逐步开放。他说,疫情除了影响性命,经济活动一旦戛然而止,也会影响生计。因此政府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在放宽和收紧限制措施之间找到平衡。

“如果一个人没了收入,妻子也没有收入,储蓄也不多,处境是很让人担忧的。设身处地的想,这一部分人是希望快点解封,才能做点事。但同时又有一部分人责骂政府为什么不更果断地采取限制措施。所以我们一直都在灰色地带里试图尽最大努力满足大家,拟出个折中的方案,可行的话就再调节、放宽一些,这个处理方式一直都没变。”

陈川仁说,无论作出什么决策,总会有人指手画脚,因此更重要的是集中精力把工作做好。尤其在大选到来之际,更切忌以得失心态来做事。

“一旦开始以短期思维行事,就会做出错误的决策。你必须想好什么才是对的事,这也是我们做事的方法,我们过去的记录也会证明这点。”

他以政府提前宣布将在下个任期内上调消费税的举措为例,指出这虽然是“政治不精明”的做法,但政府有义务为长远做规划。“政府没理由冒这个风险,提出不受欢迎的政策。我们会尽力向人民解释……但不能把选票当成理所当然。只有在人民支持并予以强力委托的时候,才有办法落实这些政策,政府也才感应得到人民对你的理念相对有信心,也认同长远规划的重要。”

“处理冠病疫情也是这样。眼下还有艰巨的任务,要完成的事项很多,而且重要的是我们得把这些事做完。无论选举什么时候举行,希望到时能获得民众的支持。”

仍将领军马林百列集选区 乐与吴作栋同为团队一员

如无变卦,陈川仁在本届大选仍将领军马林百列集选区。但就在三个月前,团队里最资深的议员、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在面簿上传了一张“梦幻团队”合照,照片里除了区内两张新面孔陈诗龙和阀贺米,还有麦波申区原议员陈佩玲和蒙巴登区原议员林谋泉,唯独没有陈川仁,引发各种联想。

问及此事,陈川仁想了一阵才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他笑说,自己当时也在场,对于照片也没有过度解读,并指他和吴作栋的工作关系良好,所以也没察觉。“这对我来说没什么问题……我会感到不安吗?没有。对我来说,换不换人我都行。我问过党,要我领军吗,因为可能觉得我不当部长了就不愿意领军,但他们叫我继续在马林百列领军。我在上届大选领军,这届大选也会,所以没有改变。”

陈川仁也说,他很尊敬吴作栋,虽然不一定在每件事情上都持一样看法,但“有他作为团队的一员是好的”。

“我的性格是,事情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去接受它,使它能顺利运作。我跟吴作栋相处没有问题,有他指导我们也让我们有很大的受益。”

爱好摄影的陈川仁,去年2月举办了慈善筹款摄影展和义卖,为贫困、弱势,以及被边缘化群体筹款。吴作栋当时也担任摄影展开幕嘉宾,以示支持。

陈川仁分享自己生活中的五件趣事时也透露,2014年他也曾办摄影集义卖,为好几个机构和组织筹款。加上政府配对款项,这两次活动共筹得超过500万元。

宣扬志愿精神 陈川仁盼促成社会向善

宣扬志愿精神,为他人带来启发,原议长陈川仁希望鼓励更多人参与志愿工作,聚沙成塔,促成社会向善。

通过宣扬志愿者的工作,能予以他们更多肯定和鼓励,也能让公众更了解不同的社会课题,而不是只从特定的视角出发。

陈川仁日前受访时说,他曾在一些对话会上听到民众对不平等、贫困人士和弱势群体有诸多埋怨,但追问之下,这些都只“动口不动手”,没有把想法付诸实践。

“社会上有很多善举,也有不少人投身志愿工作,但重要的是加以赞颂、宣扬和记录,才能激发他人,让他们不再只有满腹的负面情绪。”

陈川仁认为,国人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抱怨,是内心对于自身不作为愧疚的体现。正因如此,他鼓励国人当义工,实际参与其中,了解问题本质并从不同角度看待。

他本身也身体力行,投身志愿工作,跟随客工援助组织义工团队到客工宿舍进行需求评估,实地掌握客工宿舍的现况。

陈川仁也通过关爱乐龄办事处(Silver Generation Office),帮助有需要的年长者打杂。作为“What Are You Doing SG?”运动的赞助人,陈川仁也发动多名前新闻工作者一起捕捉和记录社会上的善举,传递人情温暖。尤其在疫情期间,这些都能成为“新加坡精神”的宝贵记录。

陈川仁说,议长的工作并不限于硬性的职责范围,他本着“只要没注明不能做的就能做”的理念,投入于各种志愿活动。他坦言,他也能利用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分享社会上的故事,希望借此号召更多人参加志愿工作。

“当我们谈到如何改变社会、改变新加坡,这听起来是个很宏大的课题。但实际上它就是从个人做起……当更多个人改变,社会也随之改变,就这么简单。”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