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悦读@NLB

用镜头观新加坡组屋形态

字体大小:

本地摄影家、前新闻工作者徐伏钢12月7日将在国家图书馆分享他的组屋生活形态观察。徐伏钢说,本地熟食中心、小贩文化其实是组屋生活的延伸,应当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该是新加坡组屋。

早报悦读@NLB自去年举办以来,每个月第一个星期五晚上都与读者相约国家图书馆,每期请来各领域主讲人,分享他们的人生感悟。

来临的第17场讲座,本地摄影家、前新闻工作者徐伏钢将分享他的组屋生活形态观察。

徐伏钢说,本地熟食中心、小贩文化其实是组屋生活的延伸,应当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该是新加坡组屋。

对徐伏钢来说,组屋不只是建筑,它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生活形态。

徐伏钢出生于中国四川,改革开放之初离开中国,长期在中亚、北非与东欧地区工作生活。1986年第一次出国,前往埃及工作,他在新加坡转机,那是他第一次亲眼见到“外国”。1997年他再次来到新加坡,隔年全家移民狮城,从此“外国”成了“我国”,成为他安身立命的家园。初到新加坡,他与家人居住在宏茂桥的组屋区,久而久之对新加坡人的组屋生活形态感到兴趣。

从两万多张照片中  精选800张汇编摄影集

2015年,徐伏钢花了一整年时间,走遍全岛各组屋区,拍摄2万多张照片,最后精选800张汇编出版摄影集《新加坡组屋生活》。

这本全彩摄影集,厚500页,重4公斤,由他操办设计与排版。

他说,组屋生活的每个画面,就像是一幅巨大拼图的其中一点,单看一张照片没有意义,所以要汇集800张照片,从方方面面去记录、描绘新加坡组屋区丰富的物质、社会与精神生活。

此外,这本大书非常厚重,必须双手才能捧起,他想借书的厚重感,表达自己作为一代新移民,对新家园的体认与情感。

徐伏钢来到新加坡生活后便加入联合早报,丰富的编采经验让他有了不一样的视野。摄影前,徐伏钢习惯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不要为了拍到某种构图而摄影。他到一个地方,先充分感受,捕捉各种意想不到的瞬间,最后才梳理照片,进入编辑工作。

徐伏钢说,新加坡有八成居民生活在组屋区里,大家往往“身在庐山”,对组屋的一切感到理所当然,却忘了其实组屋生活是其他地方无从复制的独特新加坡经验,值得大规模记录。

他认为要了解新加坡的和谐与成功,就必须深入组屋区。

1986至1997年间,徐伏钢在中东、东欧各地工作生活,见证混乱的时局,紧张的种族、宗教关系。因此新加坡的多种族、文化、宗教和谐共处的现实,令他赞叹不已。

他说,政府组屋有计划的分配族群比例,让族群同在一个大屋檐下生活,增进彼此认识。

此外,每个人都有公平机会申请组屋,而组屋遍布全国各地,没有所谓好地点、美景都被有钱人垄断的局面。

组屋区也是设施完备的社区,各种服务,从医疗、饮食、教育、金融、公共交通都一应俱全,兼有管理市镇的机构,打理整洁、防蚊,更兼社区关怀服务,非常集中处理民生事务。

为年轻一代留下鲜活记忆

新加坡开国元老李炯才在《新加坡组屋生活》序言中就这样写道:“组屋建设是新加坡建国50年来所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在遍及全岛的组屋区里,处处呈现种族和睦、文化交融、多元宗教习俗和谐共生,以及社区安定祥和的景象。拥有这样一种独特的社会生活模式,我们引以为豪。本书不仅为共和国年轻一代留下了鲜活的历史记忆,也为世人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社会生活理想模式。”

早报特约评论员严孟达也在书中评价新加坡组屋政策:“新加坡没贫民区,没有种族聚落,因为有了组屋区。组屋提高了新加坡人的生活素质,塑造了国家的形象,也磨练了新加坡人的个性。新加坡组屋区成了世界参考的对象,但新加坡的模式难以复制。外人看到的是建屋成就,这是见树不见林。组屋成就反映的是一套任何政治学课本上找不到的治国哲学和社会工程。”

来临讲座,徐伏钢准备了300祯照片,届时将以六个主题分享,希望将他心中的新加坡组屋生活形态,全方位介绍给与会读者。

除了本书,徐伏钢还著有新闻特写选《荡起命运的双桨》《为了天空的小鸟》、纪实摄影画册《四川不哭》《四川依然》《艺术大师陈瑞献》,以及大型艺术家评传《灵感胜于快门》(与乐美勤合著)和《叶畅芬摄影艺术赏析》。2008年6月,徐伏钢在新加坡举办“四川不哭”纪实摄影展,2014年4月,在新加坡举办“徐伏钢画意摄影展”。

讲题:一个新移民眼中的组屋生活

主讲:徐伏钢
日期:12月7日(星期五)
时间:晚上7时
地点:国家图书馆底层1楼,Programme Zone
报名:https://tinyurl.com/zbhdblife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