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 95 · 长歌不散

早报文学节活动列表

字体大小:

追求速度的网络时代,文学坚守慢读细嚼,播散文字的温度,回应碎片化与图像化的阅读时代。

第一​届​​早报文学节邀请来​两岸三地和新马​共1​8​位作家,共赴5​​月的文学盛会。文学节共安排10场活动,包括主题演讲及​文学讲堂​等多元形式,关注文字在碎片化阅读的急速​时代,如何展现文学生命和思想活力。
最后更新 : 2018年5月8日

第一场用文字收拢时代速度的缰绳

马上报名
  • 时间1430 - 1630
  • 地点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表演厅
  • 类别文学讲堂
  • 嘉宾迟子建
  • 主持游俊豪,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主任

从《伪满洲国》到近作《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雪乌鸦》《群山之巅》等,迟子建小说的特色,源自她独特的成长过程与人生经历,那是一个长期生活在北大荒的作家的情感与思考。迟子建将在演讲中,根据自己30多年的创作体会,畅谈文学对于人生的重要性问题。

迟子建(中国)
1964年生于漠河。1983年开始写作,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600余万字,出版有90部单行本。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雪乌鸦》《群山之巅》;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朋友们来看雪吧》《清水洗尘》《雾月牛栏》《踏着月光的行板》《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等。曾获得第一、第二、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励。作品有英、法、日、意、韩、荷兰文等海外译本。

第二场我的导游是作家

马上报名
  • 时间1700 - 1830
  • 类别文学漫步(与新加坡书展联合呈献)
  • 导游1叶孝忠
  • 地点惹兰勿刹区(惹兰勿刹地铁B出口集合)
  • 导游2李国梁
  • 地点市政区(赞美广场小教堂集合)
  • 每场只限20人

跟随作家的脚步,用行走的方式丈量岛国的文化和历史。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眼光,城市的观察、记录、书写,其实是自我与生活的对话和省思。

叶孝忠(新加坡)
用旅行过日常生活,也同时把日常生活当成旅行来过,曾任《孤独星球》旅行指南系列中国专案出版人,著有《慢行。不丹》《缅甸。逆旅行》《爱上海岛旅行》《亚洲风格时代》《创意上海》等书,足迹遍及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及社会科学系荣誉班毕业、香港大学文化研究硕士,曾任报刊记者,並为华人地区多家媒体撰写旅游及设计等专栏及文章。曾旅居上海和北京12年,並担任中国《孤独星球》指南出版人,现为旅游App游谱担任首席內容官。


李国梁(新加坡)
民间文史工作者,在新加坡和英国受教育,中学时代即对社会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中年后放下船舶工程师专业,投入文史工作,为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担任义务中文导览,通过博客、传统媒体等平台分享研究成果。出版的单行本有《广东妈姐》《这里是新加坡》系列,以及《奔向黎明》《大眼鸡·越洋人》。他也是“广惠肇碧山亭文物馆”和“广惠肇留医院展览馆”。

第三场开幕主题演讲

马上报名
  • 时间1400 - 1600
  • 地点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表演厅
  • 类别主题演讲
  • 主讲嘉宾格非、英培安
  • 主持谢裕民,《联合早报》高级执行级编辑/《文艺城》主编

文学与时间

上世纪80年代,格非是中国重要“先锋派”作家之一,从先锋文学转型以后,格非以江南三部曲之《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重新进入读者视野。格非将在主题演讲中探讨中国传统文史中的时间体验,现代性与时间焦虑,以及什么是我们的未来等课题。

格非(中国)
原名刘勇, 1964年8月生于江苏镇江,现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小说创作、教学和文学研究。

在文学创作方面,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敌人》《欲望的旗帜》《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等;中短篇小说《迷舟》《青黄》《隐身衣》等。《隐身衣》获鲁迅文学奖(2014)、老舍文学奖(2014),《江南三部曲》获茅盾文学奖(2015)。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意、日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在文学研究方面,出版有《小说叙事研究》《文学的邀约》《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等学术著作;著有《博尔赫斯的面孔》《卡夫卡的钟摆》等学术随笔多部。


小说与真实

小说是虚构的,但读者阅读小说时却要求它有真实感,所以,真实对小说书写非常重要。但小说的真实,不是事物表面的真实,历史事件的真实,而是人类存在处境的真实,思想感情的真实,人性的真实。这些真实,都是来自小说家的生活体验。所以,读者阅读小说时也须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越丰富,越能体会、欣赏小说家描述的真实。

英培安(新加坡)
2003 年新加坡文化奖得主。1960 年代办文学杂志《茶座》,90 年代办文化思想杂志《接触》, 2000年应台北文化局邀请参与国际作家驻市创作,2007年出席香港《亚洲周刊》与香港贸易局联办的“2007 年香港书展名作家讲座” ,2013年任南洋理工大学首届驻校作家,同年10月,获颁东南亚文学奖,2014年9月受邀参加意大利曼托瓦文学节。

已出版作品有26种。创作体裁包括诗歌、杂文、小说、戏剧等。小说《一个像我这样的男人》获1987/88年新加坡书籍奖,《骚动》获2004年新加坡文学奖,《我与我自己的二三事》获《亚洲周刊》选为2006年中文十大小说,並获2008年新加坡文学奖,《画室》获《亚洲周刊》选为2011年中文十大小说,並获2012年新加坡文学奖,《戏服》获《亚洲周刊》选为2015年中文十大小说,並获2016年新加坡文学奖优异奖。2016年《画室》获台北文讯杂志选为2001-2015年20部华文长篇小说。

2017年,新加坡九年剧场改编《画室》成舞台剧,作为该年新加坡国际艺术节开幕演出。

香港粤语流行曲的关键年份

马上报名
  • 时间1930 - 2130
  • 地点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演奏室
  • 类别文学沙龙(与新加坡书展联合呈献 )
  • 嘉宾朱耀伟
  • 主持许维贤,​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香港粤语流行曲在华语流行乐坛曾经尽领风骚,近年影响力却江河日下,本讲座借鉴王德威《文学的香港史:十个关键时刻》,选取粤语流行曲发展的关键年份重新思考其兴衰。

朱耀伟(香港)
现任香港大学现代语言及文化学院教授,,其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文学批评(诗话、词话)、当代文学、文化理论、香港流行歌词研究、比较文学批评、后殖民主义、全球化与中国/香港文化论述。著有《后东方主义​》 《当代西方批评论述的中国图像》《他性机器?后殖民香港​文化论集》《香港流行歌词研究》等。

《当代西方批评论述的中国图像》《他性机器?后殖民香港​文化论集》《香港流行歌词研究》等。

第五场文学的多面人──谈阅读、创作、编辑和出版

马上报名
  • 时间1930 - 2130
  • 地点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资料室
  • 类别文学沙龙
  • 对谈嘉宾梁靖芬、曾翎龙
  • 主持林韦地,马华作家/出版人/草根书室董事

梁靖芬和曾翎龙,七字辈马华作家,有几个共同点:得过花踪文学奖,得过台湾文学奖,都是编辑,都写散文和小说。此外,曾翎龙还是诗人和出版人。可以说,他们个别身份的叠合,基本体现了马华文学的样貌。

当然他们最纯粹的身份,首先是读者。这次的分享会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是二人分别介绍一本近期最喜欢的书,从阅读中建构事物的观看方法。第二环节是谈二人的创作,谈小说的叙事和诗的抒情如何体现作者的风格。最后,梁靖芬以星洲日报《文艺春秋》主编的身份谈编辑作业,曾翎龙以有人出版社总编辑的身份谈文学出版。

三个环节,其中必有与新加坡华文文学的同异处,可供参考或对照。

梁靖芬(马来西亚)
出生于马来西亚森美兰州瓜拉庇劳,祖籍广西北流。1999年毕业自马来西亚工艺大学科学电脑教育系。2002年赴北京深造,2005年获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现任《星洲日报》副刊副主任、《文艺春秋》主编。曾获2001年第六届花踪文学奖马华小说首奖;第七届及第九届花踪小说佳作奖;散文集《梦寐以北》获得2010年第一届花踪马华文学大奖。另著有短篇小说集《朗岛唱本》(2011)、《五行颠簸》(2013)、《水颤》(2017)。


曾翎龙(马来西亚)
出生于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士毛月,祖籍广东惠阳。1999年毕业自博特拉大学人类发展系,2003年与友人创办有人出版社,现任有人出版社总编辑。曾获《星洲日报》花踪文学奖新诗及散文首奖,台湾时报文学奖散文评审奖等。著有诗集《有人以北》(2007),散文集《我也曾经放牧时间》(2009)《回味江湖》(2010)《吃时间》(2018)及小说集《在逃诗人》(2012)。

第六场从《挪威的森林》到《刺杀骑士团长》——林少华解读村上春树作品

马上报名
  • 时间1100 - 1300
  • 地点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表演厅
  • 类别文学讲堂
  • 主讲嘉宾林少华
  • 主持崔峰,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讲师

林少华以翻译村上春树作品而闻名,从早期的《挪威的森林》到最近问世的《刺杀骑士团长》,至今翻译了40余部村上春树作品。林少华曾说,他翻译村上春树作品,是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并努力使其保持完整。林少华将在讲座中分享他的翻译心得,以及对村上春树作品的看法。

林少华(中国)
著名文学翻译家、学者、作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兼任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落花之美》《为了灵魂的自由》《乡愁与良知》《高墙与鸡蛋》《夜雨灯》《异乡人》《小孤独》《林少华看村上:村上文学35年》。译有《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奇鸟行状录》等村上春树系列作品,以及《心》《罗生门》《雪国》《金阁寺》《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等日本名家作品70余部,广为流布,影响深远。

敬请期待

第八场新华文学三剑客——文字气脉与书写性格

马上报名
  • 时间1630 - 1830
  • 地点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表演厅
  • 类别文学座谈
  • 对谈嘉宾陈志锐、周德成、黄凯德
  • 主持柯思仁,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三个中青代作家,都是语文特选课程第一届毕业生,学生时代即崭露头角,在文学场域驰骋二十余年,第一次同台演讲。他们是新时代的文学多面手,兼擅小说、散文、诗歌,文学理念各有所崇,文字风格各有特色。跨时代、跨族群、跨文化的三人,在多元的文学环境中,如何看待文字,如何经营书写?

陈志锐(新加坡)
曾赴台湾师范大学修读国文系,后获英国莱斯特大学商业管理硕士、新加坡国大英国文学硕士及剑桥大学汉学博士。现为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院长(研究与发展)、国立教育学院亚洲语言文化学部副教授,研究领域为现当代文学、文学教学法等。目前担任《华文学刊》副主编、国家图书馆华文阅读咨询委员会主席、国家艺术理事会咨询、新加坡作家节指导委员、东南亚文学奖及金笔奖评审等。

曾获新加坡金笔奖、全国青年短篇小说、散文征文奖、方修文学奖、陈之初博士书画奖、国家青年艺术家奖、新加坡杰出青年奖等。撰写并主编的华文创作、中英文学术论著逾20种,创作包括《陈志锐散文卷》《剑桥诗学》《原始笔记》《打嗝的亲情》《睡不着》《小云讲华语》(绘本)、《习之微刻书》《狮城地标诗学》。


周德成(新加坡)
2014年新加坡文学奖、2009年金笔奖(诗)、数度全国书法比赛冠军得主。英国剑桥大学亚洲学博士在读,曾任教新加坡国大中文系和南大教育学院。 写诗、散文、专栏文字、影评,偶为小说,作品主要发表于联合早报《文艺城》。

书法上擅行书和小楷,参加历届新加坡和相关国际书法展,亦为国家美术馆等作中英美术和诗歌翻译,译作见《袖中有东海》《生机出笔端:陈宗瑞》、SG Poems 2015—2016年等。新加坡作家协会受邀理事、书法家协会评议员、2011—2017年新加坡作家节及2014伦敦图书展新加坡推荐作家等。

2012年出版诗集《你和我的故事》,有诗译成英、法文,2012年巴黎诗歌节为欧洲艺术家再创作为后现代音乐、短片和绘画。

2015年组诗《五种孤独与静默》改编成动漫短片,院线公映;2017年另五首诗为拉萨尔艺术学院学生改编成七部短片。


黄凯德(新加坡)
目前为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兼职讲师,主要教授现代文学和创意写作相关课程。自新加坡国立大学毕业,后获南大硕士文凭,曾任职记者长达八年。与友人开过制作公司,撰写了数部电视电影剧本,也经常为本地报章和杂志撰写社会和文化观察专栏。2015年获选为南大中文系驻校作家,出版作品包括《跳死为止。》(文集,1995年)、《修订版》(诗集,1996年)、《代志》(散文与短篇小说集,2004年)、《又暗又光亮》(文化评论集,2015年)、《三四行》(半诗集,2016年)


第九场风起云涌的文学世代

马上报名
  • 时间1930 - 2130
  • 地点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表演厅
  • 类别文学座谈
  • 对谈嘉宾英培安、孙爱玲、谢清
  • 主持张曦娜,作家、《联合早报》高级执行级记者

上世纪70及80年代是新加坡华文文学风起云涌,繁花盛开的时代,也就在那个年代,诞生了许多重要作家和作品,反映了那个年代的悲欢与沧桑,有许多当时的作品至今也仍经得起时间考验。本次讲座的三位主讲者英培安、孙爱玲与谢清都见证、参与过那个年代,并持续创作至今。

英培安(新加坡)
2003 年新加坡文化奖得主。1960 年代办文学杂志《茶座》,90 年代办文化思想杂志《接触》, 2000年应台北文化局邀请参与国际作家驻市创作,2007年出席香港《亚洲周刊》与香港贸易局联办的“2007 年香港书展名作家讲座” ,2013年任南洋理工大学首届驻校作家,同年10月,获颁东南亚文学奖,2014年9月受邀参加意大利曼托瓦文学节。

已出版作品有26种。创作体裁包括诗歌、杂文、小说、戏剧等。小说《一个像我这样的男人》获1987/88年新加坡书籍奖,《骚动》获2004年新加坡文学奖,《我与我自己的二三事》获《亚洲周刊》选为2006年中文十大小说,並获2008年新加坡文学奖,《画室》获《亚洲周刊》选为2011年中文十大小说,並获2012年新加坡文学奖,《戏服》获《亚洲周刊》选为2015年中文十大小说,並获2016年新加坡文学奖优异奖。2016年《画室》获台北文讯杂志选为2001-2015年20部华文长篇小说。

2017年,新加坡九年剧场改编《画室》成舞台剧,作为该年新加坡国际艺术节开幕演出。


孙爱玲(新加坡)
祖籍广东惠阳人,南洋大学中文系学士,香港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幼稚园校长、中学教师、教育部华文专科视学、香港教育学院讲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亚洲语言文化学部助理教授,2013-2017年香港教育大学客座讲师,2018南洋理工大学驻校作家。论著有《红楼梦对话研究》《论归侨作家小说》《儿童文学与读写教学》等。1976年开始创作写小说、寓言、散文、专栏、评论等。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绿绿杨柳风》《碧螺十里香》《玉魂扣》《独白与对话——孙爱玲小说选》《孙爱玲文集》;小品集《水晶集》;寓言集《孙爱玲的寓言》等。小说译为日文和英文。

得奖作品有:《幺七》获新加坡第一届金狮小说第三名(1982),《碧螺十里香》获第二届金狮小说推荐组优胜奖(1985),《斑布曲》获台湾第一届海华杂志文学奖第二名(1989),《玲珑》获上海《萌芽》杂志海外作品优秀奖(1992),《独白与对话》获第四届新华文学奖(2001)。


谢清(新加坡)
原名谢国华,1947年生,曾任职教育界,退休后成体能教练及空手道教练,闲时从事水彩创作及摄影。著有诗集《哭泣的神》《鹤迹》,小说集《醉了芒草》,散文集《水言珠语》。其他作品见各地报章杂志及网络。1976年获新加坡全国书籍奖。

第四场烹调家传的记忆:纪实文学从舌尖回溯深情的时光

马上报名
  • 时间1930 - 2130
  • 地点书展生活工坊(首都大厦B2)
  • 类别文学沙龙
  • 嘉宾须文蔚
  • 主持张松建,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台湾作家与纪实文学研究者须文蔚,将分享《烹调记忆》一书的写作历程,讨论纪实文学如何追回味蕾上最原初的“家之味”?如何为人们夺回安心?如何找回纯朴又动人的风味?

须文蔚(台湾)
诗人,现任国立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教授及系主任,花莲县数位机会中心主任,教育部“普及偏乡数位应用计划”推动办公室主任,《新闻学研究》副主编,台湾文学发展基金会董事。东吴大学法律系比较法学组学士、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博士。创办台湾第一个文学网站“诗路”,是华语世界数位诗创作的前卫实验者,集结创作与评论在“触电新诗网”。曾任东华大学研发长、《创世纪》诗杂志主编,《乾坤》诗刊总编辑等。出版有诗集《旅次》与 《魔术方块》、文学研究《台湾数位文学论》《台湾文学传播论》,编著报道文学《台湾的脸孔》《烹调记忆》等。


第十场报章涂黑诗

  • 时间1430 - 1730
  • 地点新加坡国立大学
  • 类别文学工作坊(与教育部语特文艺营联合呈献)
  • 嘉宾牛油小生、周德成
  • 只开放给教育部语特文艺营学生

牛油小生(马来西亚)
本名陈宇昕,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新山,目前任职于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媒体集团新闻中心,著有散文集《类似过敏症的布尔乔亚之轻》与《列车男女》,曾获马来西亚花踪文学奖马华散文首奖,台湾梁实秋文学奖散文评审奖。


周德成(新加坡)
2014年新加坡文学奖、2009年金笔奖(诗)、数度全国书法比赛冠军得主。英国剑桥大学亚洲学博士在读,曾任教新加坡国大中文系和南大教育学院。 写诗、散文、专栏文字、影评,偶为小说,作品主要发表于联合早报《文艺城》。

书法上擅行书和小楷,参加历届新加坡和相关国际书法展,亦为国家美术馆等作中英美术和诗歌翻译,译作见《袖中有东海》《生机出笔端:陈宗瑞》、SG Poems 2015-2016年等。新加坡作家协会受邀理事、书法家协会评议员、2011-2017年新加坡作家节及2014年伦敦图书展新加坡推荐作家等。

2012年出版诗集《你和我的故事》,有诗译成英、法文,2012年巴黎诗歌节为欧洲艺术家再创作为后现代音乐、短片和绘画。2015年组诗《五种孤独与静默》改编成动漫短片,院线公映,2017年另五首诗为拉萨尔艺术学院学生改编成七部短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