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话 顾功垒 gugl@sph.com.sg 面对日新月异的中国市场,本地企业与人才有哪些成功故事与经验教训,又需做出什么提升与调整来适应形势变化?早报中国新设“实在话”专栏,专为有心有意经营中国市场的本地企业与个人分享最新案例与经验。(每月第一个星期一推出) 三个月前,新加坡一家科技企业与上海某政府机构商洽一个咨询项目时,遭遇了难题: 新加坡企业不同意中方拟在合同中列入了新加坡企业若无法履约,须担负“无限责任”、“无限赔偿”等条款,并且要求新加坡企业在完成项目后将知识产权归为中方所有。 结果,在新加坡多个政府机构的支持下,新加坡企业和中方进行多次协商,终于达致协议,将相关的条款从最终签署的合同中去除。 上述个案,一方面显示新加坡政府机构与中国地方政府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MOU),确实能够在新加坡企业打拼中国市场时给予一臂之力,同时也说明,中国地方政府对知识产权问题高度关注,将之列为是否把项目交付给外资企业的重要评估事项。在上述个案中,倘若不是政府机构从中协助,在相应项目的知识产权无法留在当地的情况下,新加坡企业或许就得在合同的定价上作出让步。 一名上海高官就向本报表示,中国地方政府机构的预算是有限的,如果不能把较为核心的技术知识产权留给当地政府,那么新加坡企业在报价时,显然不能以新加坡合同价格按照汇率转换成人民币来报价。 上述人士称,新加坡的确有很多方面经验值得中国借鉴和参考,不过,要是中国的合作方学不到“精华”,合作的延续性肯定大打折扣。因此,一个常见的折中方法,是以中外合作或合资的方式开展项目,让中国地方政府留下一些可推广的技术资产。 不过,新加坡业者也并非没有难处。有业主向本报指出,倘若科技企业在中国获取的项目合同值不高,他们在新加坡总部的全球业务版图中就得不到足够重视,再加上进行知识产权项目需耗费一定的行政协调成本,新加坡总部在权衡投入产出比后,热情度和动力自然也会下滑,为后续合作带来挑战。 对此,新加坡NCS集团中国区总裁沈敏认为,新加坡企业需要了解中国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与核心需要,才能找到双方的契合点。例如在预算问题上,新加坡是一级政府,中国是五级政府体系,新加坡企业需要了解,中国地方政府的预算有时不像新加坡政府那么宽裕。 此外,新加坡企业也要认识中国的发展趋势以及新加坡现有、或有潜能的技术能力优势,并加强相关能力建设,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例如,建设智慧城市正成为中国的“新兴产业”,这也是新加坡相关企业可以加速发展的新领域。 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当前,中国政府正加速信息化建设,去年全国公布的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将近200个。但市场竞争也异常激烈,诸如IBM、华为等一些国际与中国本土大品牌,都在争抢分羹。 沈敏指出,虽然中国本土的科技技术企业近年呈爆发式增长,国际同行的竞争又激烈,但中国地方政府仍然希望在打造智慧城市这方面,借鉴新加坡的经验。这是因为智慧城市不仅需要科技,更需要政策和秩序。新加坡政府的执政理念与管理哲学,比较能让中国官员认可。因此,参与新加坡智慧国发展的科技企业,在中国仍有发展空间。 这却不意味着,新加坡可以躺在过去三十多年建设智慧国的经验中自满。一些在新加坡知名的品牌,若照搬新加坡的模式,不适应中国各地的市情需要,也可能遭遇品牌“滑铁卢”, 譬如,针对中国省与省、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通规划、工具和连接枢纽建设,新加坡企业就缺少经验。沈敏认为,这就需要新加坡企业尽快在中国找到一些示范的案例,并以此复制到其他城市。 一名新加坡信息技术官员向本报坦言,新加坡一些科技中小企业只能提供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某个环节,没有形成上下游一体的产业链,无法提供融合的解决方案,因此新加坡方案和欧美企业比价比货时,就会逊色很多。 多名新加坡科技业者感慨,新加坡科技企业现在仍有两三年的“窗口期”,大家需要发挥创意,适应中国市场需要,找出能够复制到其他城市的“智慧模式”。毕竟,商场如战场,长江后浪推前浪,如果不快马加鞭,几年内就可能被事业企图心更强、更有活力的后来者赶超。 新加坡科技中小企业目前只能提供智慧城市建设的某个环节,没有形成产业链,需要快马加鞭提升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