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功垒 苏州报道 gugl@sph.com.sg 如果传感器能监测到哪些树枝较容易被折损,或许就能及时提醒当局派人员修剪;如果大数据能分析总结风速和风向,或许就有助于对组屋、公园和公共露天活动场馆的规划及冷气等能源调控。 这些已经或即将在新加坡裕廊湖区展开的“智慧试点”,未来或许也能在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找到契合点,拓展智慧双城和智慧双湖的合作。 探讨四专项领域发展机会 中新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合作双边工作小组第一次会议昨天在苏州工业园区举行,标志着新加坡向苏州工业园区的经验输出已从规划、房地产开发转向智慧城市和信息化领域。已在裕廊湖区智慧城示范发展标到一些政府采购试点项目的10多家新加坡企业,将和苏州工业园区各局主管官员与部分苏州企业,探讨在智慧交通、教育、环境和电动车四个专项领域的发展机会。 新加坡biomachines公司创办人兼总裁杨惠杰在会上分享说,公司开发的系统对气候环境进行监测和分析,包括风速、风力等一些分析数据,有助于建屋局规划组屋的位置、方向、间距等,还能就哪里建公园或举办社区露天活动提供人流、空气流通等指标,便于当局规划、提供制冷设施,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杨惠杰受询时告诉本报,通过政府采购的模式,他的公司在竞标初期要就试点项目计算自己开发解决方案的成本,试点项目得到政府津贴,但公司得在15个月的试点期内摸索出商业运营模式。在试点项目结束后,政府就不再继续补贴。不过,企业一旦找到盈利模式,再去竞争其他商业项目,出价就会比竞争同行来得低,有时是同行报价的三分之一。这种方式和企业本身开发出来的方案,都可以和苏州工业园区的同业分享,谋求合作。 据了解,裕廊湖区目前大约铺设了超过1000个传感器,而中国在传感器制造方面有很强的优势。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中国司司长庄庆维认为,新加坡企业强在集成,可以结合中国企业的硬件创新,一起在新加坡或者苏州工业园区,找到合作的突破口。 不少与会者表示,双方可以交流如何通过一些试点项目,让传感器等一些科技技术,经过后台的数据分析进行更深层次或集约式的资源共享,让政府部门或企业运用。在这个过程中,新加坡科技企业要懂得创新新加坡核心竞争力,使得新加坡的技术或解决方案有独特性;而苏州工业园区的各部门也可尝试突破行政壁垒,在各自打造优质的信息化平台上,建立流动的数据分享平台,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服务和基础。 新苏智慧双城是在去年10月举行的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提出,也被列为新加坡和江苏省今年新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由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同园区各个部门共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