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晚报报道)20岁青年小时候溺水脑损,虽侥幸捡回一命,从此不会讲话也不会走路,智力像两三岁的孩童。
李兴敬6岁半时到泳池学游泳,乘妈妈不注意时一个人下水,结果溺水,被救上来时昏迷不醒,被送院急救。
医生当时说他可能熬不过来,他却奇迹般地活下来。可是,他从此不会讲话,也不会走路,只会尖叫,大小便不能自理,需要24小时的照料。
李兴敬在家排行老二,还有一个哥哥。他的妈妈雷淑燕(59岁,前教师),谈起14年前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她说,患有脑炎的丈夫经常有惊厥症(seizure),儿子出事时,她正在池边阅读医学书籍,寻找有何途径能帮忙丈夫。
她回忆说,当早她带儿子到游泳池学游泳,由于游泳教练未到,儿子便在池里嬉水。
“他在池里时,我一直在池边紧盯着,后来他上厕所,我才趁空档阅读书籍。”
不料儿子没通知她又下水,差点丢了命。
儿子出院后,起居饮食都需要人照顾。当时她在中学教书,雇请保姆照顾儿子,但保姆不知如何顾有特别需要的孩童,吓到辞职。雷淑燕唯有家里和学校两头跑。她感谢后来得到社区服务组织Joy Place、彩虹中心协助,为儿子提供物理治疗,让她能放心工作。
她说,儿子后来到特别学校上课,丈夫每天搭德士接送他放学,搬轮椅、抱他时常常弄到整身淤青。
她在儿子18岁后就送他到日间活动中心,每周四次,从早上11时至下午四时。
四年前她决定提早退休,当起小儿子的主要看护人,靠退休金过活。
四南大学生举行嘉年华
肯定看护人付出
南大四名大学生上周五为看护人举行嘉年华,肯定看护人的付出。
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的四名学生何秀娴(23岁)、侯思颖(23岁)、林玮轩(25岁)和陈佳玲(24岁)发起“分享关怀”(Share the Care SG)运动,呼吁社会各界关爱看护人(Caregiver)。
他们指出,看护人面对亲人突如其来的病况、生活上的变化和压力,也需要别人精神上的支持。
去年12月,他们向368名年龄介于18岁至62岁的国人进行调查,发现10名国人中只有两名曾为看护者伸出援手,75%不了解看护者的情况,72%不知道要怎么帮忙,因而没给予帮忙。
四名大学生提出八项关爱看护人的行动:
1.当聆听者
2.鼓励看护者
3.帮助他们添购日用品
4.载他们一程
5.为他们介绍专业服务
6.向他们介绍其他看护者
7.感谢他们的付出
8.肯定他们的努力
转捐赠品给不幸者
前教师得到社会的帮助后,也回馈社会,帮助比自己更需要的不幸者。
雷淑燕说,小儿子逢年过节,都会收到很多善心人士的捐赠。
“后来认识了其他看护者,发现他们比我们要需要帮助,所以收到了别人捐送的物品,也会分他们一份。”
除此之外,获得好心人资助在澳洲读有关社工专业文凭的大儿子,也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伸出援手。
“虽然家里也需要钱,但儿子却不收费为有需要的小朋友补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