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或外向 都难逃疫情的影响

字体大小:

你是热衷于交新朋友,在多人的聚会中得到快乐的外向者吗?还是你是安静低调,喜欢在独自进行活动时获得慰藉的内向者?

但冠病疫情不在乎我们究竟内向或外向——无论什么性格,人们都必须在生活上做出调整。

社交机会在疫情期减少了,内向者真的比外向者快乐吗?自认内向的网民在居家防疫的第20天,就在推特上分享自己开始想念和朋友见面聊天。

也有网民指出,内向者平时确实喜欢待在家中,但疫情下是被迫待在家里,为了防疫必须居家与自己选择不出门还是不同的。

新加坡解封后,有自称外向的网民也在推特上求救,不解自己为何在社交上感到焦虑。外向者一向被认为喜欢与人社交。但外向者居家多日后,再与亲友见面时,未必无忧无虑。

也有内向的网民在推文上坦言自己“还没有准备好见任何人,朋友在解封第二阶段开始约我出来,让我感到压力。”

疫情期间更了解自己 1分钟测出性格

病毒阻断措施期间,内向的人待在家不用社交,未必开心。解封后,外向的人终于能出门,不一定乐坏了。

人的性格不是黑白分明,“内向”或“外向”只能作为人们多渴望社交的粗略测量。想更了解自己的性格,这个心理测验或许帮你理出头绪。

0%
{{id + 1}}.
{{qns}}
{{result_img}}
{{result_img_mobile}}
{{percentage}}%
{{percentage}}%
{{percentage}}%
{{percentage}}%
{{percentage}}%
50%
{{percentage}}%
{{percentage}}%
{{percentage}}%
{{percentage}}%
{{percentage}}%
内向
外向
中间性格

{{status}}

{{result_desc}}

居家防疫期间 失去自由的挣扎

我们以偏概全地认为,内向者在居家期间不用社交一定乐坏了,是否将事情想得太过简单?

Mind what Matters诊所心理学家杨伟文博认为,人们习惯性地认为内向的人不须要社交,但人天生就是社交动物,每个人都有想要和别人互动的倾向。“内向者少了社交未必好过。”

他也指出,“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简称SDT)提到,“自主”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心理需求之一。

20200728_lifestyle_personality1_Large.jpg
人类天生对自由有所向往,因此防疫期间被“束缚”在家中的我们或感到焦虑不安。

“自主”指一个人是否有权利随心所欲地发表内心的想法,又能否自我决策自己的行为。如果“自主”的心理需求无法被满足,将打击一个人身心健康。

杨伟文博士说:“向往自由是人类的天性,无关性格。疫情期间,法律规定我们为了防疫尽量不出门。几个月下来,我们或感觉被约束,逐渐感到焦虑且不安。”

Sofia Wellness诊所心理治疗师吴诗韵也说,任何性格的人在疫情下面对未知都可能感到情绪低落。“有些人或许需要按照某种规律生活,才能感觉自己拥有掌控生活的主权。当生活作息规律被打乱,这些人或感觉生活失去了方向,挣扎于生活。”

解封后 再见面时的社交焦虑

20200728_lifestyle_personality2_Large.jpg
当人们不清楚什么才是社交的新常态,与亲友见面时或感到焦虑。

内向者在居家防疫期间不一定好过,那外向者在解封后,重新与亲友见面时感到焦虑是否正常?

杨伟文博士说:“人们疫情期间减少与亲友面对面的交流,社交习惯也改变了。当社会重新开启,人们需要时间适应与别人交流的感觉。过程中或因为不习惯而感到焦虑。外向者也可能感到焦虑。”

吴诗韵也说:“冠病疫情发生前,拥抱和握手是人们熟悉的社交方式。但人们在疫情下避免与别人有肢体上的接触。我们不清楚什么才是社交的新常态,遇见亲友时不知该如何反应,因此对社交感到不安和焦虑。”

杨伟文博士提到,有些人或认为解封后就“必须”马上出去社交。“但未先做好心理准备,就急于一时地逼着自己社交,很可能会加剧社交焦虑。”

他说:“或许我们也可以趁着疫情期间去思考什么对我们来说才是重要的。有些友谊如果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我们是否还想继续保留这些友谊?”

除了内向和外向 还能分中间性格

20200728_lifestyle_personality3_Large.jpg
“外向”与“内向”最简单的定义,是一个人的充电的方式。

人们习惯性地给别人贴上“内向”和“外向”的标签,甚至认为同一个性格的人会以相同的方式应对疫情所带来的的困扰。但一个人的性格单以“外向”与“内向”来形容是否足够?

吴诗韵说,“外向”与“内向”最简单的定义,是一个人的充电方式。“外向者在人群中会感到精力充沛,独处时则觉得无聊,身心疲惫。相反的,内向者重视个人空间,须要时间与世隔绝,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好好充电。”

但吴诗韵指出,人的性格不是黑白分明,而是一个连续体。“人们一般介于两个极端的中间。也有人称自己为‘中间性格’(ambivert),意指自己拥有平等的外向和内向特征。”

性格是复杂概念 内向或外向不全面

20200728_lifestyle_personality4_Large.jpg
性格是个复杂且多层面的概念,“内向”和“外向”难以全面地描述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吴诗韵也说,基因在一个人的性格塑造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性格往往在我们出世以前已成定局。我们可以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习新技能,比如说一个内向的人可以学习社交技能。但内向者天生对独处的倾向却是无法改变的。”

杨伟文博士指出,人们的性格会随着成长中所积累的经验,以及对其解读而出现变化。

他举例说:“当老师大声说话时,学生A可能认为老师心情不好,没有放在心上。但同样的情况,学生B可能以为是自己做错了事情,被老师有意针对。如果学生B陷入自卑的状态,性格塑造上会随之受到负面的影响。”

杨伟文博士也说:“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也可能表现出不一样的性格。例如,当一个人感到不安全时,无论性格内向或外向,都不愿多说话。这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反应。”

他认为,性格是个复杂且多层面的概念,单单用“内向”和“外向”无法全面地描述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用4个步骤委婉地说“不”

20200728_lifestyle_personality5_Large.jpg
聆听自己心中所想非常重要,必要时要记得说“不”。

“外向”和“内向”终究只是个标签,无法完整地代表一个人。生活中,有些人可能要求我们活在框架中,但越是如此,越应该忠实于自己心里所想,打破束缚。

面对朋友的邀约,有时想要回绝确实不容易。吴诗韵分享4个步骤,帮我们在不想出门的时候,委婉地回绝朋友的邀请:

拒绝4步骤拿拒绝朋友约吃火锅为例
重复别人的邀请。我知道你想吃火锅。
解释自己不想去的立场。

但是冠病疫情未过去,我认为现在吃火锅不是很卫生。

明确地说不。我们还是不要在这个时候吃火锅。
提供其他选择,或是另一个日期。不如等疫情过去后,再一起吃火锅?

如果某天感到疲惫,不想赴约时,大可勇敢地说“不”。真正关心你,在乎你的人,会尊重你的决定。等你准备好了,还是会发简讯问妳:“想一起吃饭吗?”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