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1至97所有的数字,一个个加起来,总数的最后一个号码是什么?
不久前,有家长通过面簿发公开信给教育部长,申诉小六会考数学题太难。同事想起上述问题,当年她那一届小六会考生也被这样的难题考倒,同学之中有的索性靠运气乱猜(因为是选择题),宁可把时间花在其他题目,有的用最原始的方法把数字一个个加起来,当然也有的想到解题的窍门,她不记得有同学为此哭红眼。
考试出现难题无可厚非,难与不难往往见仁见智。其实,考试考验的不单单是个人掌握的知识,应对技巧和时间管理也同样重要。
说真的,看现今小学生得学习的内容,相较于我求学的时候,真的复杂多了。我要解那几道数学难题,看来也得花上好一段时间。但时代毕竟不同,学生接触的信息更广,学习程度与内容也得与时俱进,题目可能就因此比我们所习惯的更难。
为何因一场考试就有挫败感?
天下父母心,这名母亲与一些家长质疑考题的难度是否有必要定得那么高,他们心疼孩子的心理,多少可以理解。
但我不明白的是,这名家长在“申诉”贴文中先是以我国青少年自杀率上升的现象切入,再提到会考的难题,形容儿子在考试后犹如被“击败”,大受打击,似乎意味着考试难会导致孩子受挫,产生轻生的念头?
其实,我们该思考的是孩子们为何会因为一场考试就有挫败感,哭红着眼?是孩子的自我要求高,认为一次的考试悠关生死,还是担心被父母责备?压力是来自考试制度,还是身边的人呢?曾听教育界的朋友说,有家长可以为了替孩子争取分数,找教师理论,质疑评改方式。
考试仅是孩子会面对的其中一项考验。告诉孩子要尽全力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学习如何面对失误、表现不如预期的时候。这次做得不好,没关系,下一次再接再厉啊。他们未来得面对的还有比考试更复杂、更棘手的难题。从小培养孩子面对失败的韧性,做好心理建设才是关键。
良好心理素质是最好的‘预防针’
不少心理和教育学家都指出,若家长过度保护孩子,尽全力不让孩子受挫,那孩子日后面对挫折时就不懂得如何招架,更容易变得脆弱,一蹶不振。
据报道,本地去年有22名年龄介于10岁至19岁的青少年自杀,是自1991年有记录以来最高的一次。自杀仍是10岁至29岁青年的主要死因,单在去年有94起。而因非自然因素死亡的青少年中,有六成是自杀。
青少年轻生的导因广泛,也可能不是单一的,当中可包括学业、感情与社交等方面的压力。我们无法完全阻挡压力和难题,所以最好的“预防针”还是从小让孩子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好心理健康,对挫败感产生“抗体”;让孩子感受到家人的爱与支持,而不是一味的指责或压力。那当他们遇到人生的各种难题时,就能更有信心地去面对并解决,也愿意找人倾诉,寻求帮助。
(作者是华文媒体集团新闻中心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