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本土”意识呈“井喷”现象,不少打着“本土”旗号的政治组织相继成立。“回归人心未归”的说法一时间又挂在不少人的嘴边。其中,本土政团都是以年轻人为主,而且一个比一个激进,甚至有人标榜要“香港独立”、“自决”。究竟为什么回归以后,港人反而对中国产生负面印象,甚至年轻人更有抵制、抗拒的情绪?坊间有不少流行说法,本文希望从长期趋势入手,尝试解开“人心背离”之谜。
中大和港大的民调机构都有对身份认同问题作长期追踪研究。虽然有建制和内地人士对这类调查颇不以为然,认为调查港人是“中国人”还是“香港人”是伪命题,是自设陷阱、自找麻烦,不过,个人认为这些调查,虽然有其局限,但对帮助我们掌握长期趋势却有莫大裨益。另一方面,幸好有这些调查数据,我们才有可能解开香港人心与中国渐远之谜。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身份认同的“本土化”集中在年轻一代。附图是根据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社会与政治发展研究中心每年4月与10月的长期调查作成,以“当谈到你的身份时,你觉得你是香港人多些,还是中国人多些?”这问题,来量度“香港人”和“中国人”认同。从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中国身份认同近期的急挫,集中在30岁之下的年轻人(调查对象是18岁或以上成年人)。30岁或之上的中年、老年层,虽然在占中之后的中国认同都有下降趋势,但和年轻人“插水”般情况还是不可相提并论。
其次,如果我们细心审视数据长期趋势,会发觉在回归后,特别是2006年之后,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比较多的人数比例是慢慢上升,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年纪较大的人士也一样。现在看起来可能有点匪夷所思,但在2006年到2008年期间,港人对中国,甚至是中央政府的感觉都在不断改善。在SARS之后,中央政府对香港推行自由行、CEPA等优惠政策,协助香港经济复苏,再加上历任总理的朱熔基、温家宝的形象亲民,国家经济也蒸蒸日上,港人的认同感也大增。
港人非“天然独” 受事件政策媒体影响
转折点是2008年。在4月份的第一次调查中,有41.5%的年轻受访者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为回归以来最高,也是自1998年本系列调查开始以来最高。同期认为自己是“香港人”仅仅过半(51%),也是历年最低。但到了下半年,10月份结果出来,我们见到认同感转势向下,大跌至33.8%。虽然2009年下半年曾经反弹,但2010年又再逆转。自此就拾级下跌,再到了“反国教”(2012年下半年)之后,就更屡见新低。2015年10月最新数据是在30岁以下受访者当中,“香港人”占79.1%,“中国人”只有11.3%!不光是中大的数据,港大民调中心的结果也是大致相似。
回顾过去10多年间港人认同感的起落,有一点很清楚,港人并非是“天然独”,完全不是“必然”地抗拒中国。港人的身份认同,尤其是年轻人,会有相当的波动,并受当时重大事件、中央对港政策,甚至媒体所影响。香港人虽然大多是“炎黄子孙”,与内地华人共同分享中华文化,但因为在殖民时期与内地区隔,而且社会政治制度,以至文化习俗都出现相当差异,因此港人有点本土意识,毫不出奇。在2006至2008年间,港人在多重有利因素之下,加强了对中国的认同,只不过是在2008年后,环境因素逆转,再在社会运动推波助澜之下,香港年轻人遂出现“本土”的转向。
希望说明的是,建制派毋须过分悲观,本土派也不能过分乐观,误认本土思潮会从此在港成为雷打不动的主流,但应该小心寻找身份认同逆转的原因和条件。如果我们确认了2008年是重要转折点,有些一向认为是重要的因素就可能变得不太重要。这里我举3个例子。
首先是新高中学制和通识,在2009年才开始推行,而且认同调查对象是18岁或以上的成年人,应已完成中学教育,通识科“教坏”青年人,令其背离中国明显不是事实。
第二,互联网或网上新媒体的影响,在今天可能是为本土意识推波助澜的重要背景,但我们不要忘记2008年不但没有网媒,连脸书都还未在港流行。大部分青年人的中国信息,当时还是主要从主流媒体,尤其是相对保守、中庸的电子媒体取得。因此香港的“本土转向”,并不能算到互联网或社交网络的帐上。
第三就是自由行、水货客横行的问题,在2008年都还未成为社会焦点。扩大自由行(一签多行)也只是2009年才实行,因此说“自由行是本土意识的触媒”,在现在看来是理所当然,当时也未必是重要因素。
为何2008年是转折点?
因此,我们应该对现在很多有关青年人“本土转向”的流行论述再加验证、讨论,因为未能“对症”,就不能“下药”。我无意否定任何解释,但在这里希望提出一个比较少人谈及的假设。毋庸置疑,香港从回归以后,大力在学校推动各种形式的国民教育,也在社会上不断宣传爱国意识,因此,在港人心目中,“中国”的分量都比殖民时代重了很多。在回归后首个10年,可以见到港人,甚至是年轻人,中国认同都比殖民时代有所加强。正因为回归后国民教育的力度很猛,也颇有成效,令年轻一代普遍对中国的印象不错,更重要的是和接受殖民地教育的上一代比较,他们更关心、留意有关中国的信息。
不过,历史往往是“辩证”地前进。社会在这段时间,却很可惜地只是片面地宣传中国光明进步的一面,而没有为年轻人提供一个可以知道、理解、接受中国其他面向的分析框架。就正如性问题一样,“成年人”对一些禁忌愈避而不谈,年轻人愈好奇,而当我们不能控制、封锁资讯的时候,他们就更加会主动搜寻(如色情网站)。在中国问题上,因为他们所接受的国民教育当中,只有光明的中国,而没有阴暗面,当他们接触到“另一面”的中国的时候,除了感到受骗之外,还会觉得混乱,而不知如何解读在他们面前充满矛盾的信息。这也解释了为何在殖民时代成长的港人,反而会有较为稳定的中国认同感,因为我们大都有一个“落后”中国的印象,来和现在比较。
依此思路,我们也可理解为何2008年是重要的转折点。大家可能还记得那一年是北京奥运年,在8月份,全港都在为中国(和香港)的健儿打气。而在同年5月份,四川发生大地震,也触动了很多港人的感情,我们也捐助了一笔颇大的款项到灾区。就算是当年的“六四”晚会,参加人数也达高峰。但正当港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中国的时候,却又爆出了多件在香港被广泛报道的负面新闻,如因“豆腐渣”工程引起的伤亡,和救灾过程的一连串丑闻事件。更矛盾的可能是中国在奥运首次夺得最多金牌之后,立刻又爆出了毒奶粉事件,当时就有评论将两者相提并论,指“体育大国”却不能令下一代健康成长是如何的讽刺。
国民教育走错了方向
所以,香港青年人抗拒中国,其中一个深层次因素,应该是我们的国民教育走错了方向。要知道香港的资讯自由流通,不可能令年轻人只知道中国好的一面。中国是发展中社会,必然充斥着各种的不足,就算主流媒体没有“加盐加醋”,中国也必然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正因我们没有“准备”青年人去理解中国的种种不足,当他们接触那些负面因素,取得一个负面印象,再加上互联网的兴起,和几次社会运动的诠释,中国甚至就在一些青年人心目中变成了“邪恶帝国”,对她愈离愈远。
全面、正确地了解年轻人转向本土的心路历程,我们才有机会令他们,或更年轻的一代发展出一种健康的中国想像来面对中国。如何令他们立体、冷静地理解中国的方方面面,而不光是向他们单向宣传中国的光明面和情感认同,不单是未来香港国民教育的重点,甚至可能是维持一国两制的关键。
作者赵永佳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联席所长、社会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