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联合报社论指,反核食公听会最近重新召开,持续发生民众抗议场面,一时恐难善了。与此同时,台外交部也证实,日本政府因不满台湾持续管制日本核灾食品,因此暂停召开“台日经济伙伴委员会”,进而使“台日经济伙伴协议”(EPA)谈判宣告停摆。先前传出蔡政府拟以解禁日本核食以换取台日签署EPA,如今看来,并非空穴来风。
这其实不是蔡英文上台后台日首度触礁事件。原本预定在今年七月底召开的“台日海洋事务合作对话会议”,即因为南海仲裁案出炉,而被推迟到十月底举行。十月底召开时,更因为外界质疑蔡政府拟以冲之鸟的“主权换渔权”,而让这项会议在各说各话下仓促落幕。台日谈判接连触礁,对一向自诩为亲日的民进党政府,真是情何以堪。
回顾去年七月蔡英文的访日之行,日方为了表示对民进党即将执政的高度期待,不仅由安倍的胞弟岸信夫全程陪同蔡英文参访安倍的故乡,以凸显民进党与日本情谊之深厚;日本政府更刻意安排蔡英文与安倍在餐厅阁楼的“不期而遇”,以显示双方紧密的价值同盟。然而,日本再高的期待似乎不敌政治现实的考验,双方再多的默契仍必须接受台湾民意的试炼。
十月的“台日海洋事务合作对话会议”不了了之,民进党不少人认为,是国民党杯葛及社会亲中反日的意识形态作祟所致。事实上,坚持冲之鸟的主权与渔权不可分割,一直是台湾多数民众的基本态度;不以主权交换渔权,也是台湾民意的最大公约数。至于解禁日本核食的难产,执政党将之归咎于国民党的无理杯葛,事实上,若非民众对日本核食具有强烈反感,已沦为国会少数的国民党恐无能力指引民意。
由此可见,当前台日关系的难题,并不在于国民党的强力反对,也不在于台日政府关系不够紧密,而是在台日长期不对等的关系下,台湾民意对于蔡政府对日本的盲目屈从感到不满,并因而反扑,这是结构面与现实面碰撞的结果。
首先,谈台日不对等关系的结构面。蔡政府上台之后,民进党与日本政府虽具有共同的反中立场,但台日间不对等关系的格局并未因之改变,日本仍一如过去完全以其国家利益为出发点,且以“上国”之姿来指导台湾。至于民进党,则和以往一样,把日本当成抗衡大陆的利器,却对台湾自身的利益缺乏完整考量。也正因为如此,在台湾有求于日本多于日本有求于台湾时,会让民进党对日本有一厢情愿的幻觉,从而轻忽日本务实的本性。日本坚持台湾先要解禁福岛核灾食品,台日两国才有可能启动台日经贸协议谈判,原因正在于此。
其次,谈台日两国政府忽视台湾民意的现实面。日本过度“靠势”民进党执政的权力,却忽视台湾民意的多变性。安倍政府以为,完全执政的蔡英文应该是无所不能;殊不知,蔡英文的民意支持度在短短三个月即面临雪崩式下滑,这让蔡英文面对解禁日本核食议题显得难以着力。
另一方面,民进党也低估了国内民意对于进口核灾食品的反对。蔡政府在三天内匆匆开了十场公听会,急欲强行通过此案,这种霸王硬上弓的作风反而助长了反扑的火势,使事态扩大。日本交流协会会长大桥光夫在“台日经贸会议”上,违背默契说出责备台湾的重话,当然是对蔡政府的处理能力感到不耐,却也暴露了日本高调指导政局的傲慢。
一位日本学者最近评论台日关系说:“在解禁福岛食品输台问题上,日本太强势,台湾太急促。”这正是对当前台日关系的最佳写照。日本若不能放下“上国”的身段,好好倾听台湾民意,只会让台日两国人民的情感越来越远;反观,民进党若不能务实地看待台日关系,只片面追求联日抗中,恐将丧失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