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今日展开上任后首次亚洲之行,在访问日韩两国后,他将于周三抵达北京,展开首度国事访华。特朗普今次访华,外界聚焦两大重点,一是朝鲜核问题,一是两国贸易逆差。不过,两大难题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难在48小时的访问中有重大突破。反而,特朗普上台以来尚未系统阐述过其亚太政策,对中美关系亦未作明确定位,他的北京之行将如何重塑美国对华的战略,是否会如一些专家预料的启动新的对华政策推敲进程,值得留意。
朝鲜核问题无疑是当今东北亚地区最紧迫的安全问题。特朗普上台后,对中国向朝施压寄予最大希望,不过就算中方不惜与朝鲜近乎反面,对制裁朝鲜采取了空前严格的措施,停止输入朝鲜煤炭,部分中断原油供应,朝鲜坚持发展核武和试射导弹的决心似乎未受影响。另一方面,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又令中韩关系面临重挫,可以说朝核危机令中国的东北亚地缘外交和战略环境大大恶化。
不过,自从7月习近平与韩国总统文在寅在德国G20峰会见面后,中韩关系出现了转机,双方决定恢复正常交往。韩方宣布,不考虑追加部署“萨德”系统,也不参与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美日韩安全合作只为应对朝鲜威胁,不会发展成军事同盟;另一方面,在中共十九大开闭幕期间,朝鲜劳动党和领导人金正恩都致电祝贺,习近平也覆电致谢,显示中朝关系已有解冻趋势,更重要的是,在十九大期间,朝鲜未有核试和导弹试射动作,被解读为有意缓和与北京的关系。在特朗普访华前,以上种种迹象显示,中国有了更宽松的周边环境。
中方战略环境稍缓
朝核危机变数仍多
当然,东北亚局势变数仍多,就在特朗普访华前夕,美国海军已将3个航空母舰作战群开来亚太区;12架先进的F-35A战机已开始在美军驻冲绳的嘉手纳基地部署,同时,美国海军陆战队又宣布将在日本山口县的岩国基地部署16架最新型的F-35B战机,这是该款战机首次在国外部署。这些军事部署既为特朗普出访保驾护航,也可给日、韩、东盟等盟友一粒定心丸,威胁中朝等潜在对手,更可为F-35型战机争取更多订单。但这些举动会否刺激平壤作出试射试爆的行动作为回应,殊难逆料。若在特朗普访华前后,朝鲜有新的挑衅动作,将给中美峰会制造新的难题。
贸易问题,也被特朗普作为与朝核问题并列的另一张对华王牌,两张牌交替使用,逼中方让步。8月中旬特朗普授权贸易谈判代表莱特希泽对华展开“301调查”,该调查涉及两国间的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保护、商标、专利、商业机密等。虽然中国商务部日前宣布采取三项措施扩大进口,被解读为在特朗普访华前向美国送礼,但美国商务部上周仍指摘中国政府控制市场,造成中国经济的“根本扭曲”,再次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加上经济转型造成中国向国际产业链上游浮动进度加快,中美贸易的竞争性大增,难以想像中美的巨额贸赤在短期内会显着收窄。因此,两国在贸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机会,甚至小于朝核问题。
中美之间还有其他议题,其中南海问题由于中方对东盟的软硬兼施,已渐降温,美军战舰不时的“自由航行”动作,已经愈来愈难在区内兴风作浪。虽然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些议案,提升对台关系,包括官方往来、军舰互访等,但台湾问题事关中方核心利益,特朗普在上任后与蔡英文通电话一事中已学到教训,不大可能在台海挑战中方的底线。因此,预料南海和台湾问题都难成为今次中美峰会的焦点议题。
特朗普上台以来,中美关系总体上保持稳定,相对于美国与俄罗斯、古巴、伊朗等国的关系,中美关系暂时相安无事,算得上是特朗普迄今为止罕见的理智表现之一。中美关系基调不会出现太大变化,但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南海台海难成焦点
美对华或有新论述
由于特朗普上台至今,美国对华的表态一直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以国务卿蒂勒森为代表,跟从中方新型大国关系的“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表述,强调着眼未来50年的双边关系新阶段;另一种则是中情局长蓬佩奥为代表的军方和国安部门观点,指中国才是美国长期的头号威胁,中国的国防战略是建基于削弱美国、最终击败美国的目标。
因“通俄门”等问题焦头烂额的特朗普,今次与正踌躇满志的习近平碰面,尽管不会有重大突破,但两人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仍意味深长,而从特朗普访华的公开声明和词语变化,来观察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和亚太政策的新定位和新论述,这才是观察这次习特峰会的重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