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爆炸罗生门 证据讲话见真章

字体大小:

来源:台湾《联合报》

作者:张竞

2022年9月26日由俄罗斯向德国输送能源之北溪天然气管道,其中包括位于波罗的海海底北溪一号与北溪二号管道,在同日发生爆炸破坏事件。事件发生后,大量天然气泄漏至附近海域,美国、欧盟、北约与俄罗斯先后发表声明,各方都认定此事件系属人为破坏事件,但究竟谁应负责却莫衷一是,矛头指向何方亦因政治立场差异各有不同解读。

事隔数月,负责调查该破坏事件之瑞典与丹麦政府尚未提出任何结论;但曾经获得普立兹奖之美国资深记者赫希(Seymour Hersh)却透过个人网站发表专文,直指美国系导演整个破坏事件罪魁祸首。该篇专文不仅在国际政治舞台引发关注,更挑起莫斯科与华盛顿间之新仇旧恨,双方言语交锋更是极度激烈;而白宫则是透过国安会发言体系严辞否认,中央情报局与美国国防部立即跟进附和,但却未采取更进一步法律行动。

由于赫希本身无法参与调查作业,因此确实在分析解构上缺乏直接证据,但其却透过拼凑多项间接证据,其中包括2022年2月7日美国总统拜登亲自表示,若是俄罗斯战车或军队越过乌克兰边界,将不会再有北溪二号。同时更引证2022年9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再针对西欧能源危机后果新闻发布会中,亦曾建议停建北溪管道工程,期能釜底抽薪斩断欧洲依赖俄罗斯供应能源,避免俄罗斯将能源供应“武器化”,透过要胁达到政治目的。

尽管拼凑此等迹象与征候,让其所描述情节看起来真是言之有理,但是由于缺乏斩钉截铁证据,并且确认真正元凶,确实是很难让被指控者认罪,反而让白宫仍然得以高调反驳。此种状况就是古语所称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但却可让政治攻讦获得攻防弹药,所以从各个国家媒体报道倾向,就可以显现出各方对于美国是否有可能阴谋导演本案之采信程度。

但是本案最让人感到奇怪之处,就是出身于美国主流媒体,曾经在1969年揭发美军屠杀越南平民事件,更曾经调查2003年美军残害伊拉克囚犯案件,在新闻界具有极高可信度,同时更有相当辈分之赫希,居然在揭发本案初期,会让具有政治与社会影响力之美国主流媒体,诸如纽约时报与华盛顿邮报刻意保持漠视与沉默,让此等能够登上头版头条新闻,被硬生生地淡化与降温,这才是让国际社会感到不寒而栗最重要原因。

让证据讲话才能见到真章,这是全球理解之共通事实,但是美国媒体不畏政府威胁,力抗政治干预,却是美国维护民主与自由信誉重要表征。但是当美国政府能够影响媒体报道题材取舍态度,在表面上行政体系与政治人物是赢家,但对美国公众与知识分子,再加上全球各国解读美国政治来说,却是项相当负面征候,甚至可说绝对是警讯。

北溪爆炸案发生后,谁会因此获利?而谁又会因此受害?其实相当清楚明白,就寻找真正操纵此项阴谋者来说,自然是得以循线追查。但是由于当时西方各国凭藉其媒体在全球言论市场之主导优势,居然让许多政治评论者与军事观察家会去附和,此案件不无可能是由莫斯科自导自演,希望获得国际社会同情,并且主导政治观感之假旗(false flag)行动。

会让国际社会接受俄罗斯会自行破坏北溪天然气输送管道,以便栽赃嫁祸西方,其实就要靠媒体大力并反复放送,透过众口铄金来引导舆论,更藉由严厉挞伐俄罗斯,最后就会达到积毁销骨效果。但若是对比美国主流媒体对于赫希观点刻意漠视与忽略,其实才是更可怕之政治信号。

国际政治不免选边,但诚如电影《艋舺》最重要对白:“意义是三小?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义气!”观察美国政府透过影响媒体应对此案态度,尽管北溪爆炸案在地理上距离台湾很远,但想到未来台海情势与和平稳定,与美国政府所采政策息息相关,吾人必须随时注意理解美国高层如何应对国际社会,战略上如何纵横捭阖,此时在心理层面上,吾人距离北溪爆炸案其实很近,只是要不要将话说出来。

美国到底有没有衰弱?到底能否信赖?疑美论到底是否有点道理?或许华盛顿能否承担干出肮脏阴谋后,被人揭发所产生压力,更是个重要指标吧!

作者是台湾中华战略学会资深研究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