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蛋荒,莫要提油救火

字体大小:

来源:台湾风传媒“风评”

上周六台湾鸡蛋产销两方开会讨论再涨蛋价事宜,最后决定再冻涨一周。这个冻涨决定无疑是农委会的“指示”,但这种作法想要解决蛋荒,无疑是提油救火,只可能让蛋荒加剧、纾缓的可能则低到近零。

产销会议决定再冻涨,说法是要再观察情势,如果本周进口鸡蛋能满足、缓解境内鸡蛋的需求,就可以减轻涨价的压力,因为这次农委会有意让进口鸡蛋到零售市场贩售,先前则是给食品加工业使用。农委会说“不介入产销双方会议,农委会也没有派人参加,尊重产销双方讨论的结果”,但从产销双方的说法来看,这番话当然是百分之百的谎言,农委会当然是有政策指导与施压。

农委会的“政策指导”令人摇头,显然未能从过去的事件中学到教训,最后还是政治凌驾经济与专业,继续搞冻涨那套,不仅无助纾解蛋荒,其实也无益稳定蛋价,最后只是搞到两头空而已。

台湾会出现蛋荒,虽然可列举出诸多原因,从特殊事件的禽流感、国际蛋荒、到短期的天候温差导致少下蛋,再到因俄乌战争等原因导致的全球性的粮食价格上涨,都可列为原因之一,但撇开个别因素不谈,总归一句就是:供给不足,因所让蛋价上涨、甚至出现蛋荒。

正常情况下,蛋价总会上涨到一个平衡点(所谓的均衡价格),不过,台湾有一个“民胞物与、人饥己饥”的农委会,怕鸡蛋涨价太多,庶民们买不起鸡蛋,所以硬是压着产销体系不让其涨价。

这样作的结果就是:蛋农、蛋商缺乏太大的投资增产诱因,蛋荒更难纾缓。依照业者的说法,禽流感让蛋鸡减少、食料成本又呈两位数上涨,如果没有好的价格诱因,蛋农未必就会想投资增产,如果食料成本上涨、蛋价又被农委会压着涨不上去,蛋农觉得“不敷成本”,那就更是百分之百不会增产。相反的是:如果蛋价“一飞冲天”,蛋农必然连夜投资增产,务求尽快让增产的鸡蛋上市,发一次小财─从菜价的“菜金菜土”循环中,就很明显看出价格的诱因。

这是经济学的abc,农委会的专业不会不知,但最后还是乱搞冻涨,就是政治凌驾专业。现在民众针对鸡蛋怨声载道,来自两件事:一个是蛋荒,要排队买蛋、甚至抢不到蛋;另一个来自蛋价的上涨,至于对那件事痛恨得多则有待调查了解。农委会大概希望从海外进口鸡蛋,既能缓和蛋荒、同时纾解蛋价上涨压力,同时解除两方面的民怨。

可惜的是:这般作法注定无效,而且只会加剧问题的严重性。农委会动辄对外宣布何时又要进口500万颗蛋、而且又要再进口6000万颗蛋等,听起来很威,实质上是杯水车薪、毫无助益。全台鸡蛋一天的需求量就大约2300万颗,那500万颗进口鸡蛋,真的就如打水漂;进口6000万颗听起来很多,不过这是4、5月预计进口的量,一来是否成事未知,二来相较需求总量还是一个占比三、四趴而已。

更糟糕的是,农委会想控制住蛋价以免引起民怨,但问题是政府其实只能管管批发价、产地价,让民众真正有感的零售价格,政府其实管不到也管不来,所以零售价格既混乱又还是大涨,从79元(新台币,下同,3新元)到上百元不等,甚至传出有所谓的“一市三价”:一个市场中有三种蛋价,杂货店卖85元、临时摊110元,跑山鸡140元。

坦白说,从社会心理学面来看,农委会让民众要排队抢蛋、甚至买不到蛋,引发的怨恨恐在蛋价上涨之上,在全球通膨再起、几乎所有餐饮都涨过一回、两次时,民众对蛋价上涨会有一定的容忍度与接受度,但对买不到蛋则是更难接受、怨恨更深。而且农委会压着蛋价不能涨、乱管一气的结果,既未能民众买到“便宜的蛋”,又让蛋荒恶化,如此愚蠢的政策实在少作为宜。

农委会其实非常清楚解决鸡蛋问题,最后一定要靠台湾境内生产增产解决,进口鸡蛋一来如澳洲等进口地产成本较高、二来坐飞机来到所费不赀,三来新鲜度较差,业者指进口蛋一颗就比台湾蛋贵6、7元,这种价格不会有愿意买。当然,向来“以补贴为己任”的农委会,一如既往、非常慷慨的补贴所有差价。换句话说,又拿纳税人的钱去乱花乱补贴了。

上周农委会再次让蛋价冻涨后,本周六产销双方要再次开会讨论,农委会该行行好,拿开脏手,别再乱搞冻涨那套,更别乱花纳税人的钱去乱补贴。其实,如果不能解决量的问题,价格的问题也无解,农委会管价格却想解决量的问题,无异缘木求鱼。农委会至今仍未觉悟吗?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