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香港《明报》
作者:徐英伟
香港现已全面通关,打开大门迎接来自海外和大陆的旅客、商务客,让经历三年严峻时刻的酒店、零售、饮食等与旅游相关的业界翘首以待。政府推出全球大型宣传活动“你好,香港!”(Hello Hong Kong),包括免费派发50万张机票,吸引旅客来港感受香港的优势与活力。
事实上,很多旅客都未有机会认识或感受到香港吸引之处。过去有调查显示,除了金融博览及美食之外,海外受访者并不知道原来香港也有艺术文化、运动、绿色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选择。家庭客、不同年纪的游客来港,都可享受不同的艺术文化、历史、郊游等好去处。
各地为“后疫情”复常旅游蓄势待发
不少国家及地区早在疫情期间,已积极部署“后疫情”阶段,包括大陆城市。笔者记得过去因公务到访大陆,当时在西安与当地商务部门交谈时,发现泰国已在西安设立办事处,推广泰国旅游;交流下得悉原来因为地理位置关系,当地高消费的市民外游多选择泰国,尤其是近海的景点。香港有美丽的维港景色、多元水上活动,为何他们未有首选香港?当然,一想起“幻彩咏香江”,有来港朋友向我笑言,香港是否还停留在上个世纪。
另一次在武汉,当地商务官员讲解他们所拍摄介绍当地历史文化的宣传片,为复常旅游蓄势待发。最近得知福州也有很多新规划,期待未来与港加强合作。过去香港有逾七成访港旅客都是来自大陆,不少朋友都期待能够再来港,重新认识、感受香港的最好一面。
翻查资料,2018年访港旅客为6515万人次;2019年受反修例风波影响,全年访港旅客为5591万人次;随后又因疫情,人次数目下跌超过九成,去年全年有60万人次访港游客。社会事件使外国对香港未有完全认识,甚至有负面偏见;在重新起飞、向外界宣传香港吸引力的时候,要着力让外界了解香港的真实一面,以及疫情期间香港的变化,例如西九文化区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和M+,都是在疫情期间建成开幕,值得让游客有更多体验。
不能再以“鸭仔团”发展旅游
香港一直被誉为美食天堂、购物天堂,但海外旅客在调查反映仍未认识香港有的多元体验。事实上,香港也有不少生态旅游景点,例如地质公园、龙脊行山径等。体验文化也包括走入社区,以往比较多宣传深水埗及湾仔等充满特色的社区景点。当然,香港也有不少节日特色活动,如九龙城“小泰国”泼水节、大角嘴庙会500呎夜光龙、大坑舞火龙等。
我认识不少跑友都会到日本、新加坡以至其他海外城市参加马拉松,顺道体验当地文化与风景;记得新加坡曾邀请香港运动员拍摄相关主题,吸引喜欢运动的游客。事实上,香港每个月都有很多不同规模的体育或马拉松活动。
今天的旅游体验不能再以“鸭仔团”发展;高消费旅客对不同的旅游体验、要求有所提升,不少人都喜欢自由行的方式,自己设计行程。在疫情前,香港着力拓展“一程多站”,以针对旅客希望在一次旅程有多元体验。
香港与大陆的交通网络现已非常完善,除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姊妹城市可以共同宣传、发挥协同效应,吸引更多游客与商机之外,香港也可加强与更多大陆及国际城市的合作、推广。举例来说,香港乘搭高铁可直达福建不同城市,而数年前闽港双方也深化邮轮合作,香港与厦门都加入了亚洲邮轮联盟,加强与区内港口在一程多站的邮轮航线及联合推广的合作。复常的香港应积极研究在旅游上如何“做大个饼”,与其他城市协力宣传吸引旅客。在教育领域上,香港有中小学与大陆学校结成“姊妹学校”;未来在文化、贸易、旅游多方面,是否也有空间发展姊妹城市计划,促进推广交流的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