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甲阿甲就好系列】王沙曾卖报 野峰曾打金

王沙与野峰是本地观众耳熟能详的谐剧双宝。(截自《弟喂》新书)
王沙与野峰是本地观众耳熟能详的谐剧双宝。(截自《弟喂》新书)

字体大小:

“弟喂!做人阿甲阿甲就好”!这是本地五六十年代谐剧双宝王沙与野峰叔的口头禅。

这也是新马娱乐文史研究者苏章恺花了一年时间编著,为二人的演艺圈撰写传奇记载。

书名《弟喂!做人阿甲阿甲就好》由潮州八邑会馆、南华潮剧社、杨启霖潮州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出版。

《新明日报》经编著者苏章恺的同意,重新整理、连续转载当年你我父母辈津津乐道、当红不让,人称“阿肥阿瘦”的璀璨传奇。

第一期先从王沙与野峰的青春韶光说起。

高高瘦瘦的王沙原名王锦清,乳名亚芳,是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1925年3月30日在潮州人俗称“十八溪墘”或“柴船头”一带的平民之家诞生,住所曾被称为早期的“马厩”(即养马的地方),王沙是家中长子,有两个弟妹,父亲从事洋货买卖。

王沙念书时因学业成绩不佳曾换过4间学校,王父为他报读位于皇家山对面的一所私立学校,名叫培植小学,读了没一个月就转入树人学校,待了一年再转去李德街的陶英学校,后来又转到端蒙学校。

端蒙学校正好对正皇家山,王沙虽然每天上学,但大部分时间却逃学到皇家山上玩。

后来王父过世,王沙只好提前“毕业”。那时是1937年,刚好是中国七七芦沟桥事变的那一年,当时王沙12岁。

为了补贴家用,王沙12岁那年已开始跟随亲戚卖报赚钱,当起“卖报童”,小小年纪的他利用下课后的黄昏到罗敏申路去拿报纸,沿街叫卖《总汇报》《新国民日报》《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

王沙从小就爱看戏,常流连在当年的娱乐场所“大世界”,他也很喜欢音乐,每当新加坡河涨潮时,那些在驳船上工作的潮州人,就喜欢在船上大敲锣鼓、拉潮州音乐作乐,令他沉醉不已。

王沙舞台上的最佳搭档——五短身材的野峰于1932年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双溪威出生,野峰原名萧添财,乳名肥猪仔,原籍广东大埔客(柔阳),父母长住吉隆坡,他伯父膝下无子嗣,要求野峰生父将儿子过继给他,由于外形讨喜,野峰4岁起就被伯父领养。

他先是和养父住在马六甲,再由马六甲来到狮城定居,住在潮州人聚居的奉教街(纽马吉街,在旧同济医院后面),求学时代,野峰就读于客家人创办的应新学校,后来又转到也是客家人创办的启发学校。

野峰的养父是打金匠,所以他也加入打金行列,向一位姓张的打金师傅拜师学艺,学打男女佩戴的金饰如金戒指、金手镯、项链、耳环等。

野峰天资聪明,学了15个月就“满师毕业”,能够独当一面当起打金师傅。

野峰年少时喜欢与朋友结伴到游艺场内的歌台听歌,他也成了歌台的茶客,他不但爱听歌,更爱唱歌。(待续)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