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电视剧 为何部部惊心

长篇剧《118》是袁树伟上位后亲自监制,获得最好评的剧集,现已再拍续集。(档案照)
长篇剧《118》是袁树伟上位后亲自监制,获得最好评的剧集,现已再拍续集。(档案照)

字体大小:

手机兴起,网络普及,所谓的电视节目再也不必守在电视机前看了。全世界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都面临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流失。而当观众流失,侵袭到剧集和节目制作的盈利时,自然也冲击到其预算和水准。

不过,中国综艺节目和韩剧却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从自己国内红到亚洲各地。相对而言,新加坡剧走过收视傲人的20年,在年轻观众转向、外地节目抢夺眼球的今天,还有什么本钱可以挥霍呢?

过去几年,本地剧虽说偶有收视跌入低谷,但平均而言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今年3月中过后,收视突然明显下滑濒临单位数边缘,至今再无起色,似乎一下子把本地剧的危机感提前放大到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

联合早报记者访问多名业界的幕后人、艺人,深入了解本地剧面对的问题,有何解决方案,未来何去何从。新传媒在本地一台独大,受访者都要求匿名才愿针对问题侃侃而谈,以下是记者综合各方意见整理出影响本地剧发展的十大因素。新传媒高级副总裁袁树伟也针对上述因素提出看法。

1.外行人领导内行人

“外行人领导内行人”是多名受访者的共同意见。

这要从本地特有的电视制度说起。在新传媒以前,戏剧组的制作人和创作人决定开拍什么剧集,有完全自主权。但是在2005年新传媒与报业传讯结束短暂的电视媒体开放,并进行整合,成为新传媒电视控股(私人)有限公司之后,内部的运作也有了改变。新传媒内部的新传媒电视负责下单,要求新传媒制作提供观众要看的电视节目。

新传媒制作属下有监制、故事人、导演,新传媒电视属下的主要是非制作或创作出身,从事媒体或行政相关工作的执行人员。幕后人觉得,“外行人领导内行人”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一名在新传媒工作超过15年的幕后人指出,新传媒电视与新传媒制作的合作,起初有商有量,后来却变成一个步步进逼,一个步步退让。

有人爆料,今年3月起,从《爱要怎么说》以来,8频道剧收视明显下滑,导致新传媒电视现在要求作更严格审查,包括剧本。

一名幕后人说:“新传媒电视的那些人,没有电视制作或创作经验,从事电视行业的时间比我短,他们看得懂剧本的故事分场吗?这已经侵犯到制作人与创作人的专业尊严了。”

不过,问题不仅于此。新传媒制作依照新传媒电视的指示、审批办事,剧集推出后,成败谁负责?一名幕后人说:“还不是我们负责!一部剧市场反应不佳,电视的人可以推卸责任,说是我们的剧本写得不好,或是制作水准不佳,不必负责。”

一名幕后人就同事的经验说,有人提过一个案子,被小兵小卒挡了下来,幸好他不放弃,再进行上诉,终于过关。他说:“问题是,如果当初这个提案不通过,那一年可能就没有这部顶尖收视的剧集了。被挡下的案子,有多少是可惜被错过的呢?”没有人知道。但是不难理解,专业被外行人干预的结果,“行内整体士气多少受到打击。”一名受访者感慨透露。

大家省思的是:一个健康有效的机制是不是该像过去一样,由创作人与制作人自负成败呢?

2.市场领导电视台

以前电视收视高,广告商争相而来,电视节目寻找赞助商不难。现在电视收视不如以往,主客易位,广告商挑戏赞助的结果,幕后人开剧本商讨会时,新传媒电视会以“这种题材找不到赞助商”打发掉。

可是创作人和制作人会问:“好看的戏不一定找得到商家赞助的,找不到赞助商就不拍了吗?”在现实世界里,答案很残酷:是的。

另一方面,新传媒近年接受官方委托拍摄的剧集和节目比例大幅增加,以今年来说,《你也可以是天使2》《警徽天职4》《家有一保》都是领取不同官方部门的赞助款项开拍,但换取条件自然是必须接受委托方主导剧情走向,以向受众传达信息。一名艺人认为,条件越多,越限制创意。他举去年大红的港剧说:“《使徒行者》写黑警和卧底,红遍中国,本地剧可以写吗?”

故事人受限的部分,还包括语言(不可以反映本地人说华语时夹杂方言和英语),而触碰到政治、宗教和种族,更是异常敏感,得小心处理,往往避之则吉。

《你也可以是天使》系列两部都获得官方赞助,解决银根问题。(档案照)

3.观众在哪里

本地剧过去常拍家庭剧,因为家庭剧成本低效益大,一个家庭里的姨妈姑爹发生鸡毛蒜皮的事就可以拍20集,婆婆妈妈为主的电视观众容易发生共鸣,收视偏高,广告商多,于是推动成循环。

可是拍多了,不看的观众跑掉不再回头,有人于是喊题材要多元化,但多元化意味着要冒险,当家庭主妇观众不看时,收视低的结果谁来扛?

电视转型到网络,受众年轻化,编剧和导演手法都要转变,问题是,到底要争取哪个年龄层的观众才对呢?死守老一辈意味着前途黯淡,活捉年轻人又谈何容易,因为他们的习性跟拍电视的这一代人有明显代沟。

一名幕后人说,外地市场大,电视台可以拍专门给某个年龄层看的剧,可是本地市场小,哪个年龄层的人口都不够多,电视台只能拍“普遍性”的,到头来,可能两头不到岸。

4.跟全世界竞争

网络发达缩短了世界的距离,现在的港剧、韩剧、美剧都在朝全球同步播映的目标迈进,中国的优酷、腾讯、乐视、爱奇艺以及美国的Netflix都大力发展网剧,网络无界限,等于直接跟本地剧展开竞争。原本已无优势可言的本地剧的处境,一名艺人悲观地以“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来形容。

一名幕后人说,作为国营电视台,其所拍出来的剧集,总被期望要附带某些符合社会利益的信息,那多少会限制创意。

5.没有预算

受访的艺人们反映,近年最常听到公司里有这样的对话:“为什么新传媒不拍这样的题材?”“没有预算啦!”“No Budget”成为最普遍打击剧组的理由,但是有些人不禁要问:作为一家垄断了那么多年的电视台,为什么做不出成绩来?那不是管理层的问题吗?为什么政府不干预?

其实萧文光从集团副总裁升任总裁已五年,期间进行过不少人事调动。一名艺人觉得:“有好有坏。例如戏剧部负责人换了袁树伟,许多艺人都说拍戏时开心了许多,没有无谓的压力。但艺人管理部本来好好的,却改来改去,变动太多,有点令人无所适从。”

2013年的重头剧《志在四方》在袁树伟统帅戏剧部小组时期推出,集合了(左起)瑞恩、陈莉萍、郑惠玉和欧萱。当时是收视与口碑俱佳。(档案照)

6.政府的角色

人人都知道韩剧成功行销全球,韩国政府在背后扮演的关键角色——他们看到娱乐与次文化的影响力。新加坡政府在这方面长年缺席,也似乎只注重剧集和节目有没有传达正面的价值观,忽略其制作水准。除了官方的审查,新传媒内部也有审查部门,对节目作出更严谨的把关,这对创作自然有所局限。一名艺人说,政府要放松,才能刺激创意,而创意正是决定了电视行业兴衰的关键。

一名幕后人说,各种官方委员会过去针对电视节目所作评估,往往都是看有没有“踩地雷”、触碰禁区,几乎没有理会制作水平、能不能外销,久而久之,本地剧自然变成“适合观看的安全作品”,而不一定是“受欢迎的畅销作品”。

7.人才外流

娱乐观察者兼联合早报特约作者自游人从了解新传媒内部运作的行内人得知,新传媒近年幕后制作人员都无法久留,无论是戏剧部或综艺部,都有人员流失现象。他察觉到本地剧在镜头、灯光,甚至美感、情绪的营造各方面都水准下跌,感叹电视台留不住人才。

一名幕后人检讨说,戏剧部以前因为分两组竞争,制作呈现活力、变化,而今恢复旧貌,管理方式温和许多,但似乎欠缺生气。

8.欠缺编剧人才

由于本地的语文教育,电视编剧越来越难找是一个残酷的事实。一名艺人形容:“你怎么能期待在这么少编剧之中出一个好编剧?”另一名艺人说:“大家好像只希望能演到资深的洪荣狄的剧,因为角色总能有所发挥。其他编剧不是没有佳作,就是表现不稳定,有时很好,有时令人失望。”

电视台晓得问题所在,所以不断从马来西亚、香港、中国大陆引进人才,但许多因不了解本地民情,产生水土不服现象。

编剧和故事人也有苦要诉:“观众口味难以捉摸。”实例有今年年中重头剧《绝世好工》,题材有新意,收视却平平无奇。去年的《起飞》以较新手法拍摄,家庭观众投诉看不懂。

一名受访者说:“我也知道我的同事有些作品不好,但我觉得本地观众应该给大家多点机会,看了才批评,不要忘了,韩剧和中国剧花那么多钱拍,一年也只有三两部剧出位,本地剧还是有一两部好看的。”

今年年中重头剧《绝世好工》题材有新意,还请来外援吴岱融(前排左二)参演,但观众反应平平,市场口味难以捉摸。(档案照)

9.艺人宁为社交媒体明星

一名艺人说,新传媒为了争取新生代观众,近年力捧新生代艺人,无可厚非,但是艺人拍戏一部接一部,演法来去都一样,感觉是原地踏步,至于怎么改进演技,大家似乎都不关心。自游人则指出,随着媒体大环境的改变,艺人们宁可花精神上社交媒体争取眼球,而不是像老一辈钻研演技。这名艺人哀叹:“我们有社交媒体明星,但没有演员。”他觉得这对本地剧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10.颁奖礼揠苗助长

新传媒长年通过红星大奖颁奖礼为一年表现杰出的人才、作品,作出奖励与总结,可是近年被外界认为过于重视新生代,颁奖已失衡。一名幕后人指出,去年设立常青演绎奖给资深演员角逐,把最佳男女配角让给新生代艺人,反映出揠苗助长的现象,“得奖者的实力、心态跟不上被奖励的脚步,不一定是好事。应该得奖的没有得奖,不该得奖的提早得奖,对于本地剧发展不见得是好事,因为看戏的不只是年轻人,还有成熟的观众。”

红星大奖的奖励和捧人机制,对本地剧发展起正面还是负面影响?(档案照)

新传媒高级副总裁袁树伟:面对全球竞争 本地剧可避短扬长

本地剧面对重重困境,坐上戏剧部总舵主刚满两年的新传媒高级副总裁袁树伟说:“我希望能吸引更多人看本地剧。”

在竞争激烈的娱乐世界里,这个愿望听起来格外谦卑。

眼前的袁树伟,以一贯的温和风格接受联合早报专访,面对各种尖锐提问,偶尔严肃,偶尔微笑,对照记者听闻新传媒内部员工形容他的“谦谦君子”,很像。

记者问他,有人觉得杨锡彬应该从马来西亚调回来,跟你各领导一组竞争,你怎么看?

他笑说:“我欢迎呀!不过不要用‘斗’啦!谁想坐我都可以让给他,哈哈!”

不过针对下属不满“外行人领导内行人”,甚至埋怨袁树伟过于软弱,没有捍卫行内人的专业尊严,袁树伟解释:“他们不是我们(新传媒制作)的老板,我正面想,他们是要帮助我们的。比如他们会找十来个观众作意见调查,了解他们喜欢什么题材和看谁演出的剧。”

他透露,有时新传媒电视没有批到足够的预算,他也曾带头争取。

袁树伟升到高层位置,但他说这一行现在变化太快,他只敢放眼往前看几个月。(档案照)

预算:开源与节流

说到剧集预算紧缩,袁树伟说他也在调整中,无法开源就要节流,比如以前会多拍一些片段,最后超长再剪掉。“我觉得那是浪费。这一行,你不拼就输了。钱比较少,那能不能写好些?拍好些?省下时间、提高效率?也看你把钱花在哪里,还有员工可能要多做些、辛苦些,跟你们记者一样,良币会逐劣币。”

他打比方:“一年如果开拍十部剧,八部拍比较‘正统的’,另外两部可以拍比较‘冒险的’。”他也说,哇哇映画几年前拍《行医》《千方百计》等剧,题材较不一般,获得口碑,但近年似乎往家庭剧靠拢,因此新传媒制作不妨朝反方向前进。

他透露,接下来会开拍一部外星人来到新加坡的剧集,调查过观众意见,大家反映“有兴趣”,但提醒不要让劣质的特效搞砸了。他觉得,即使面对全球竞争,本地剧可以避短扬长,把重点从比不上别人的特效转移到本地特色。

尽管本地拍剧地雷(禁区)多,他也观察到外界和业界其实都有日趋开放的现象。他举《警徽天职4》为例,“张耀栋演的角色其实不是个好警察。警方也越来越明白到不可以硬销的道理。不过当然,一般上坏人最后还是罪有应得的。但你看《十年,你还好吗?》的结局处理就很不一样。我们内部也有人和观众一样问:‘为什么不是开心的结局。’”

最近在追看韩剧“THE K2”,袁树伟发现韩国人已经在写部长与部长的斗争,还有港剧《律政强人》以对话新手法表现类似选战的斗争,所以他也不禁呼吁“多给我们空间总是好的。”

对于剧情或拍法引起观众议论,他也抱开放心胸:“有谈论是好的,表示有人看。”

新生代演员应随时做好准备

对于编剧的素质,他的看法比其他受访者乐观些。他从新加入的编剧中看到希望,相信他们有人生阅历有助于编写好剧本,至于年龄较高者,“也许他们不知道年轻人流行的事物,但我们可以再培训,他们没有差到要被淘汰。”

对于外传离职者多,他也持相反 意见。

年轻演员花许多时间在社交媒体经营自己,袁树伟的忠告是:“要懂得平衡。”他建议演员多学才艺,骑马、跳舞、打功夫都可以,为随时到来的角色和机会做好准备。“你的时间花在哪里,你就得到什么。”

至于那些被力捧而获奖的新生代艺人,如果外界觉得你不是实至名归,他勉励说:“你要做到让他们觉得。”

52岁的袁树伟原籍香港,19岁进入无线电视,从助导做起,之后过档亚洲电视,也曾在电影圈,在1993年加入新视(新传媒前身),是最后一批来新的香港导演。1998年,他入籍新加坡。过后他离开新加坡,回香港拍戏,大约在2001年左右回新,从监制一路做到今天,间中也曾到马来西亚掌管那里的新传媒制作三年。他入行以来,在电视台有“最英俊监制”之称。

2002年,他监制的《边缘父子》获最佳电视剧,该剧也捧出方伟杰、谢静仪、吴劲威等新血。这是他少数获奖或叫好的作品,不过他上位以来,整体评价比前朝好,受访者说他为人比较谦和,即使彼此意见不同,对同事还是保持尊重,而且对下属相当公平,如重头剧采轮流制让监制表现,艺人们也察觉工作环境愉快许多。

演员:态度不好会约喝茶

一名幕后人称赞他在长篇剧重用有病在身的周初明,反映他有人情味。袁树伟说:“我看过周初明进片场是不带剧本的,给新演员做好榜样,他只是身体不好,工作态度是好的,如果他的身体做得到,我希望他继续做下去。”

袁树伟比较令人“不解”的是向来力挺瑞恩,他回答说,“如果我听到很多人对她有意见,我会约她出来喝茶,了解问题。”

他说瑞恩不是他唯一骂过的艺人。“有一个资深男演员,曾被投诉比较懒散,欺负导演,我也直接跟他说:‘你好不容易才咸鱼翻生,何必这样呢?’”

不是每个他力捧的艺人都态度不好,像林慧玲,他就说她走红前后态度一样好。

林慧玲是瑞恩以外,袁树伟特别欣赏而重用的女艺人。(档案照)

针对外界认为他有指定力捧人选的权力,他照例否认:“监制有选人的自由,除非撞期才换。没有人用的演员,是因为他不好,不是因为得罪我。”

问他会否在电视台终老,他说:“我希望吸引更多人看本地剧。但这时代变化太快,以前我看自己放眼一两年,现在只能放眼几个月。我不知道在这个位子如何,但我会在这一行终老。”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