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行动》 绝无冷场却冷落了观众

《红海行动》节奏扁平,兴奋感只源于炮弹威力和配备展现。(剧照/互联网)
《红海行动》节奏扁平,兴奋感只源于炮弹威力和配备展现。(剧照/互联网)

字体大小:

《红海行动》一味地强调火力和国力,给人的印象是展现中国海军实力,而忽略了在细腻的感情戏上下功夫。

《红海行动》以中国海军特战部队的几个任务为故事背景,包括也门撤侨、亚丁湾护航等,一波接一波的动作场面,充分展现了中国海军的作战实力。网络上有不少的专业户对于《红海》里头的改编事件的来龙去脉、军事用词、军用配备、枪械等做了详尽介绍。按照他们的说法,这部片子在军事专业知识方面处理得很到位,细节和真实性都兼顾到,对军事装备和战术有兴趣的观众来说,真是大饱眼福了。

但是,作为一般观众的我,或说作为欣赏导演林超贤的我,却挺纳闷的,因为全片虽然从开场一路打到片尾,我却相对的很冷静的看着枪林弹雨的爆炸性场面,情绪完全没有随之起伏。虽然到了后半段一些特战部队队员相继受伤牺牲,这些赚人热泪的情节,却都如同之前的军事场面一样,感觉犹如照章办事,而非水到渠成。对于作品向来一气呵成的林导演来说,我觉得这次似乎有失水准。

武戏少了“危机感”

《红海》给人的印象是展现中国海军实力,特别是最后的镜头里出现的护卫舰,难免不让观众对号入座,想做到阻遏他国别轻举妄动,特别是在“海事”方面。不知大家是否在这时候都想得太多,不过就在写这篇稿之际,中国媒体即出现这样的报道:“中国11艘战舰遍布印度洋,马尔代夫政局持续动荡”。虽然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发布会在这期间在东印度洋举行救援训练演习,但是中国媒体从国家的利益角度为出发点,会做相关联想,实不为过。

林超贤在拍摄《红海》之前,就已经拍了叫好叫座的《湄公河行动》。它与《红海》一样,都是所谓的主旋律电影。《湄公河》《红海》和《战狼》这类主旋律电影,有助加深大家对于中国捍卫国民和自身利益的意愿和实力的观念。虽然林超贤的两部近作都是主旋律作品,但两者之间在风格和效果上却相差甚远。

《湄公河fh》在场面和动作两方面都经特别设计过,让观众有惊险感;反观《红海》好像一般军事行动一样,有照着SOP标准作业模式进行的感觉,少了步步为营的“危机感”。就拿无人机在两部片中的作用作比较:在《湄公河》,无人机帮忙为执行任务的肃毒人员寻找逃生之路,而《红海》的无人机在剧情铺排上却没什么实际作用,好像完全为了展现中国海军最新配备而已。

无文戏场面让观众喘息

《湄公河》在剧情方面较有戏剧性的铺排,包括围捕行动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河上的追逐场面,还有险象环生的转折。再来,全片节奏的掌控高潮起伏,导演都控制得很好,让观众随之情绪被牵动。这在《红海》却不复见,节奏是扁平的,兴奋感大概只源于炮弹的威力和配备的展现。

《湄公河》有几场感情戏赋予观众喘息的机会,即张涵予和彭于晏分享心事的文戏场面,但是在《红海》却少了这样的机会。还有,编导好像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大场面上头,而忽略了在细腻的感情戏上下功夫——在两部片子中的女队员总在亲密的战友受伤时刚巧在现场,对白也不外乎:“哥,你要挺住!”

在《湄公河》推出后,曾有评论认为它缺少大国的气势,但是该片多场动作场面在寻常百姓出入的火车站、商场里发生,让观众较易产生投入感,也为电影增添了娱乐效果。而《红海》一味地强调火力和国力,反倒削弱了电影的戏剧性和趣味性。

《红海》或许以为场场皆火爆就已做到了绝无冷场,但是却恰恰冷落了只想看好戏的观众。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