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挪用还是融合?

《犬之岛》的背景设在日本,欧美影评人大都觉得对剧情发展并无直接影响,涉嫌文化挪用。(剧照/互联网)
《犬之岛》的背景设在日本,欧美影评人大都觉得对剧情发展并无直接影响,涉嫌文化挪用。(剧照/互联网)

字体大小:

本周影评

由Wes Anderson(韦斯安德逊)编导的《犬之岛》(Isle of Dogs),故事设在日本一被当作垃圾填埋场的外岛上,这里是被遗弃的各种犬类的流放地。五只灵犬救了到荒岛寻找爱犬的日本小男孩,并决定启程助他找回狗儿。电影配乐包括黑泽明电影《七武士》《酩酊天使》等的音乐,安德逊也表示日本导演黑泽明是他这第二部动画的灵感泉源。

电影开宗明义表明“狗吠声皆获译成英语”,而人类则按照角色说各自的语言。看到“狗吠声”的安排会觉得好笑,觉得这就是典型的安德逊冷幽默。既然电影是有关狗儿的,他们的确也听不懂人类在说什么,从这角度看,没提供人类语言的翻译/字幕,情有可原,而且也没影响观影的效果。后来听懂日语的朋友说,电影里会有一些小细节,如以日语写的海报、涂鸦文字等,会赋予另一层意义或笑果,所以懂日文的观众看《犬之岛》是会收获无数彩蛋的。

网上评语一面倒数落

叫人惊讶的是,网上的评语几乎一面倒数落安德逊,这些来自欧美的影评人大都觉得电影涉嫌文化挪用,因为电影背景设在日本,其实对剧情发展并无直接影响,故事可以发生在芬兰或者美国,都是成立的(那设在日本,也同样无可厚非吧,而且导演安德逊确实别有用心);他们认为:选择日本,不过是为了赋予片子异国风情(其实安德逊的真正目的与片子的主题契合,以下再作解释);他们更把片子里唯一戏份显著的白人翠丝,看成扮演的是典型的西片救世主的角色——世界就是等待他们来拯救的(其实翠丝只是站在前锋而已,真正的拯救者是在幕后操作的日本黑客)。

若从近年西方社会的一些言论趋势来看的话,网上对《犬之岛》的反应则显得毫无悬念。面对着充斥着海量信息和无穷无尽的视角的互联网世界,很多人会选择筛选后留下自己愿意听的那些话,建构一个整洁、舒适的“回声室”(echo chamber),进而肯定自己的观点,巩固自身的立场,对截然不同的意见充耳不闻。面簿、推特和谷歌的推荐算法对这效应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造成社会进一步的分化。

所以欧美校园内流行“敏感警告”(trigger warnings)、“安全空间”(safe spaces)、“不提供平台”(no platform)等标签,确保学生不受不爱听到的言论的“骚扰”,催生了新一代的玻璃心——称为“雪花一族”(snowflake),指的就是一些轻易被冒犯,不能容忍不同声音的年轻人。政治正确的言论标准要比以往更加严苛,稍不留心,就会踩线越界得罪人。

“文化挪用”DNA

西方影评人保持着政治正确的心态来看本片,立刻将矛头指向编导安德逊,岂料却正中其下怀。西方影评人以白人主观视角看待本片,看到的是被挪用、奴役的异国文化。大家或许会问,日本人怎么看待此片?新加坡人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又会不会有同样的观点呢?

“文化挪用”是否已经是新加坡人的DNA的一部分?就像参加《中国新歌声2》的新加坡歌手坦言觉得自己的强项,就是对各种类型的音乐的鉴赏和融合能力。不同文化的交融碰撞对新加坡人来说,应该是很自然不过的,看《犬之岛》时的观感也应该和西方观众很不同。

黑泽明坦言自己的作品受西部牛仔片的影响,继而他的作品也给好莱坞无数导演带来启发和灵感,包括塞吉欧李昂尼的《荒野大镖客》、乔治卢卡斯的《星际大战》等。这种东西方互为影响、学习和借鉴的包容精神,不正是《犬之岛》所要传达的信息吗?我们或许没听懂对方的语言,却并不妨碍我们迈向和平和谅解的终极目标。这大概才是安德逊在制作本片时,在语言翻译这个课题上所做的选择的真正目的,也是他向黑泽明致敬的主要原因。

黑泽明坦言自己的作品受西部牛仔片的影响,继而他的作品也给好莱坞无数导演带来启发和灵感……这种东西方互为影响、学习和借鉴的包容精神,不正是《犬之岛》所要传达的信息吗?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