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失踪了,但……

爱不见了,孩子闹失踪,或许是让大家从无爱的家庭彻底解脱。(IMDb)
爱不见了,孩子闹失踪,或许是让大家从无爱的家庭彻底解脱。(IMDb)

字体大小:

本周影评

“怨偶闹离婚,接着孩子闹失踪,夫妻一块儿找孩子,然后他们俩……”很像过去影剧作品里的陈腔烂调?去年在康城影展大放异采、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俄罗斯电影《当爱不见了》(Loveless)却能把这个接近“平庸”的题材化为“神奇”。

影片纷繁层次有“嚼劲”

影片的“神奇”,还不(单)是因为“然后他们俩”后面的“点点点”脱离了那个“破镜重圆”的烂套。在《当》片的时空里,爱不见了,就是不见了,找不回来。可或许中国大陆的译名更贴切:《无爱可诉》——这对夫妻,可能从来都没有真爱(当年生下孩子是意外,可能奉子成婚,现在闹离婚而把12岁的孩子当累赘、当球踢);既未曾拥有,何来“不见了”?

可《当》片不仅仅是家庭伦理而已,不论是从政治隐喻、社会批判,还是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当》片多元纷繁的层次,对于爱思考、爱解码的影迷来说,绝对很有“嚼劲”。

这是一个如今在强人统治下的国度,土地面积世界最大,故事发生的城市也高度现代化及先进,可金玉其外,里头百病丛生。卜利斯和珍雅这对夫妻的角色设计,仿佛有我们身边朋友(或我们自己)的影子,又隐喻着俄罗斯的政情──两人都各自出轨,为的是自己的私欲。卜利斯贪欢,找到金发嫰女友,又搞大人家肚子,激情却依旧;珍雅虚荣,跟了有钱“干爹”,爱打扮、冲动型消费的购物狂。珍雅要离,可卜利斯扭捏,原来他的身为东正教徒公司老板坚持员工必须能维系各自的家庭幸福,离婚会影响事业。

在这样一个父权的社会中,有些女性对少数自己有掌控权的某些人如自己的子女,会不会比较恶行恶状?孩子艾利西失踪了,夫妇俩半夜敲珍雅母亲的门打听,老太太气鼓鼓地说扰人清梦,臭小子给人家添麻烦——就这个令人大出意料的反应,我们就可以猜到母亲当年怎么带大珍雅,而后来为人母的珍雅又是不是有样学样地对待艾利西?

无爱的恶性循环

相关的情况出现在戏的最后,卜利斯和新欢生下的孩子大概已经一岁,卜利斯在客厅看电视,儿子坐在地上玩玩具,卜利斯有点焦躁,粗鲁地把儿子抱起来带到房间里,硬生生扔进搖篮里,孩子嚎啕大哭,卜利斯脸上没有半点温柔、疼惜,好像孩子不是自己的,转身回去看电视。

是的,电影开始不久就是夫妻闹离婚,不必拍任何回溯镜头或口述以前发生啥事,就这两个场面,我们可猜到艾利西以前是怎么被父母对待的——不是遭遇家暴,就只是忽略、无爱,那就“够了”。身为“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他的失踪,或许反而是他自己,也是父母的解脱,让这个无爱的家庭彻底解体,免得歹戏拖棚。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历史又似乎将在卜利斯和珍雅与各自新欢建立的新家庭里重演,成为无爱的恶性循环——这个隐喻也可跟影片的政治层面联结。

艾利西失踪,腐败的警方爱理不理,反而是民间组织的搜寻队伍,训练有素、经验丰富、尽心尽力——他们的专业搜索过程被巨细靡遗地描写,映衬了官方的“败絮其中”。

纯真心灵也“失踪”

《当》片导演萨金赛夫(Andrey Zvyagintsev)坚持他的微限主义风格,从严冬寒雪覆盖的林木枯枝到艾利西可能栖身的废楼,就是不曾享有家庭温暖的艾利西看到的世界?是表面光鲜、心底空虚、寂寥的俄罗斯人看到的祖国现状?萨金赛夫镜头移动,时而沉重,时而空灵,犹如生死之门交接处的游魂的视点。艾利西在影片开首时爬树留下的白色彩带,在片末时仍孤伶伶地挂在那儿,如同中国导演田壮壮的《蓝风筝》里的那只挂在树上的破风筝的苍凉,又或许像德国经典电影“M”里的那个卡在电线上的汽球的惊悚。

或许,“失踪”正是全片点睛式的象征。艾利西的人失踪了,卜利斯和珍雅的纯真心灵也“失踪”了。

(《当爱不见了》将于6月17日下午5时在The Projector放映一场。公众可购票入场,新加坡电影协会会员则可免费观赏。详情:http://theprojector.sg/filmsandevents/loveless/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