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女儿的 青春残酷物语

《逃避者》以一种私密日记、拼贴式,带有爵士即兴味的意识流手法来呈现,或会令观众看着看着,渐渐忘了自己在看纪录片。(互联网)
《逃避者》以一种私密日记、拼贴式,带有爵士即兴味的意识流手法来呈现,或会令观众看着看着,渐渐忘了自己在看纪录片。(互联网)

字体大小:

本周影评

绝大多数的影视作品,不论剧情多曲折,可以明确地用三两个词语来概括主题或主角的动机,如名利、权谋、妒忌、复仇、和解、爱情、成长、理想主义、慈悲心、艰苦卓绝等。可作为一部“剧情丰富”的纪录片,《逃避者》(Shirkers)却很难用哪些特定词语来定性。若硬要挑出几个词语,非但不能完整概括全片多层次的叙事与反思,所选出的关键词,更会有“好像是,又好像不是”的模糊性。

说《逃避者》“剧情丰富”,不是说它搞类戏剧──全片用上的几乎全是真实的影像、录音及访谈,没搬演场面──是影片回溯的事件本身就离奇怪诞,由导演陈善治(Sandi Tan)以一种私密日记、拼贴式,带有爵士即兴味的意识流手法来呈现,或会令观众看着看着,渐渐忘了自己在看纪录片,反而下意识地产生一种看剧情片的错觉和投入感。

真实事件和个人情绪相扣

2018年纪录片版的《逃避者》讲的是未完成的1992年怪畸(cult)剧情片版《逃避者》的故事。当年,新加坡风气相对闭塞,18岁的陈善治和闺密黄锦佳(Jasmine Ng,后来与唐永健合导“(Ah)Beng到最高点”的电影《吃风》)出身名校却都是有主见的叛逆少女,疯搖滚,偷看禁片,在旅居新加坡的美国导师乔治的启发、怂恿下,一起筹拍同名本土电影,乔治当导演,陈善治编剧兼主演。可是电影杀青后,乔治带走70盒尚未后制的毛片闹失踪。20年后,乔治的遗孀联络上已定居美国的陈善治,归还70盒毛片;但乔治还是摆了大家一道──这些毛片只有画面,现场收音全被洗掉。

对于30岁以上的新加坡人来说,老怪畸版《逃避者》挑了不少老房老店取景,如同岛国的时间囊。陈导随心所欲地“重剪”了许多片段放进纪录片。如有场戏拍一名护士牵着狗经过老店屋后巷,走到一半忽然消失,还剩空巷的画面。这可能是她剪掉人与狗走出镜头的那一小段而跳了过去,可这经过岁月洗礼而变得朦胧的画面质感,令这个光天化日下拍的镜头显得如隔世记忆般的诡异。陈导的画外音:“新加坡如此真实,却又充满想象……”把此话中的“新加坡”改成“纪录片《逃避者》”,点睛!

类似的跳接手法在片中屡次出现,隐隐联结1992年时取的片名《逃避者》,乔治莫名奇妙地出逃,陈导当年因对失落的作品及失落的青春不堪回首而逃避,以至于后来重出江湖却已“失声”的毛片……一切的真实事件和个人情绪,及电影的处理手法,环环相扣。如当年取片名为《逃避者》似乎预言了乔治的出逃;“失声”的毛片和跳接技法又似乎在隐喻之前发生的一切。

影片前半段的自传体,回溯交代了事件,及以前陈、黄所认知的自己和乔治;后半段找回毛片后,转向调查新闻体,陈导在美国东奔西跑寻访乔治的足迹,访问他当年的学生、合作者,试图重构这个谜样的人物,却始终如雾里看花。乔治是艺术家?有怪癖的艺术家?有女人缘而会跟18岁时的陈善治等小辈有情欲暗流的艺术家?自卑又自大的艺术家?忌才的艺术家?搞行为艺术(如挟着大家的心血结晶玩失踪)的怪胎?

而陈导如今拍纪录片版《逃避者》,又所为何事?报复?驱“鬼”(她说乔治是她心中的魔鬼)?和解?致青春?给1992版《逃避者》和曾为它付出的人一个交代?自我疗愈、放下?

姐妹淘互动有意思

最有意思的是陈导在片中和姐妹淘黄锦佳的互动,尤其是对她的访谈,跟其他受访者只谈1992《逃避者》或只谈乔治不同,她更多地问黄锦佳如何看陈导本人,及两人的情谊。访谈在电力站-艺术之家二楼课室(当年乔治开课并认识陈、黄的地点)进行,有一个镜头搖到黄背后的落地镜,镜中映射访问她的陈,黄还扭头瞄了镜子一眼,尽在不言中。这个原会被一般纪录片导演剪掉的画面,不只点出二人的默契,更似乎暗示陈要黄当她的镜子,好让她和影片适时挣脱自恋与自溺,理性地省思自己──就像她如今身在美国,以历经岁月洗炼的心境来回看她在新加坡的成长经历,才能重新认识自己。

乔治尝以美国独立电影《性、谎言、录影带》(Sex, Lies and Videotapes)的男主角自许,陈导却说乔治像吸血鬼诺斯费拉杜,“吸走”年轻人的梦想来喂饱自己的……(不知是什么;真弄不清他的企图)。如今九泉之下的他反过来成为她的创作素材,成为她与昨日的自己对话的媒介。是上天开的玩笑?25年前搞不定的一次拍片经历,跨越四分之一世纪,反而成就了这一出或许更胜于1992《逃避者》(如果能顺利完成)的拍案之作。

(《逃避者》将从10月26日起在Netflix网站上播映。)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