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想中·完美

字体大小:

本周影评

Freddie Mercury(佛莱迪墨裘瑞)离世近30年,但其全盛期的现场录像、MV、访谈等遍布网络,且点击量奇高,让他一直活在歌迷的迷狂之中。而皇后乐团(Queen)其他成员都还在,仍以“Queen”团名巡演。《波希米亚狂想曲:摇滚传说》(Bohemian Rhapsody)会如何演绎活着的传奇,相当令人期待。

导演Bryan Singer(布莱恩辛格)以流畅的追镜开场,引领观众追随墨裘瑞轻快的脚步,一步一步登上1985年温布利球场“拯救生命”群星演唱会(Live Aid)的舞台,霍然面对现场7万多名观众的疯狂欢呼,让观众身历当年墨裘瑞被热爱的程度。

镜头一转,故事回到开端。墨裘瑞的出身,“Queen”的成团,他们不循常规的音乐制作,自恃才高的狂放不羁等等,都疾缓有致地一一交代。在每个需要的时间点,都会有“Queen”的经典名曲点亮观众的情绪。而墨裘瑞一明一暗的感情线索,更是导演用心描画的重点。

逃离世俗的心声

佛莱迪墨裘瑞的传奇不可能不精彩。他超乎寻常的多面才华,让“Queen”的爆红显得势不可挡;他与爱人玛丽的真挚情感同样顺风顺水不可阻挡。世俗眼中的爱情美满事业成功,却满足不了诗人歌者的不羁狂想,义无反顾地一头钻进“人一完美就堕落”的魔咒。

墨裘瑞的亚裔出身很少被强调,其实他在接近成年后才来到英国。由于艺人改名司空见惯,我们无从得知他彻底的改名换姓,是否为了逃离自己的少数族裔出身。而在他《波希米亚狂想曲》的歌词中,在在显露的是不惜“消灭”自己的世俗身,以实现彻底逃离的疯狂思绪。

作为日常的饮食男女,我们很难理解这种想要挣脱一切束缚,追求极致自由的狂想。于是,我们简单地将他的离经叛道视作个人道德的败落。在痛惜他“自甘堕落”的感受深处,我们不可救药地渴望看到浪子回头的欢快结局。

展现“舞台之王”魅力

导演真的做到了。在娓娓讲述了墨裘瑞的辉煌与不堪后,将镜头接回电影一开始的场景:“拯救生命”演唱会的舞台。而这场演唱会的确是“Queen”的一个高峰。

虽然演唱会几乎囊括当时摇滚乐所有巨星,但墨裘瑞和其乐团仍然是最亮眼的一个。他飙高音“挑战”现场7万多名观众的场景,至今想起依然令人心驰神往。在全球超过10亿观众面前,酣畅地展现了他“舞台之王”的魅力。

导演辛格力求分毫不差地重现当年的情境,就连舞台上电视摄影师的位置和动作都精准地复制出来。让观众在电影院享受了一次“Queen”的现场演出。电影在最高潮处收尾,两个多小时首尾呼应、一气呵成。一手打造《X战警》(X-Men)的辛格导演不愧是高手。

有熟悉“Queen”历史的批评者指出,电影多处情节与事实不符。但既是“狂想曲”,细节改动以符合电影的整体设计,观众应该能够接受。电影毕竟要好看才行!

饰演佛莱迪墨裘瑞的Rami Malek(拉米马雷克)为跃入好莱坞一线,可说是选了一条最险峻的捷径:虽说有“Queen”的动人音乐,有墨裘瑞的争议故事,电影一定会掀起热潮。但墨裘瑞性格与情感的复杂,以及思想的深刻都给演绎者带来巨大挑战,一旦应对不当,将是演员个人事业的灾难。所幸,拉米马雷克交出了近乎完美的答卷。

如果说“Queen”代表着一个时代,那佛莱迪墨裘瑞则是那个时代最无畏的狂想者。感谢电影编导将结尾收在“Queen”最辉煌的那一瞬间,让我们能够痛痛快快地致敬经典,永别无畏。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