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死了 才让人快乐

《酷寒杀手》中利安尼逊要为儿子复仇。(剧照/邵氏)
《酷寒杀手》中利安尼逊要为儿子复仇。(剧照/邵氏)

字体大小:

本周影评

《酷寒杀手》没有高科技的烘托,没有设计精巧的情节,也没有目眩神驰的电脑特效,有的只是苦寒境地中原始力与欲的挣扎。当然,还有编导埋得很深的黑色幽默。

《酷寒杀手》(Cold Pursuit)很冷很黑色。

在新加坡“寒冷”的戏院,穿着冬衣“浸入式”感受冰天雪地中的冷酷杀戮真是“享受”呀。

电影故事并不复杂:儿子吸毒致死,悲痛欲绝的老父无法原谅自己对儿子的忽略,本想随子而去,却无意间得知真相。于是决心以血还血,顺藤摸瓜地一个个除掉仇人,还无意间引发黑帮仇杀。

电影没有高科技的烘托,没有设计精巧的情节,也没有目眩神驰的电脑特效,有的只是苦寒境地中原始力与欲的挣扎。当然,还有编导埋得很深的黑色幽默。

饰演铲雪车司机尼尔的利安尼逊(Liam Neeson)是演员阵容中的唯一大牌。最近院线正在重映他的成名之作《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他后来又以《劫持惊魂》(Taken)打造出为家人拼尽所有的超能老爸形象。高大、深沉、坚毅,他的形象非常符合《酷寒杀手》原始氛围的要求。只是他的“超能”有些浪费,因为电影故事并不强调角色的武力与智力,每个人只是日常所见的普通人,各有各的想法、选择道路不同而已。

电影的精彩既不在大场面,也不在悬疑剧情,而是在编导“插柳式”埋藏的“小别扭”里:尼尔和太太认领儿子尸体时,停尸间工人用脚踏式升降台不紧不慢地将死者缓缓升起,刺耳的机械部件摩擦声吱扭吱扭地打破沉重肃穆的气氛,显得不合时宜却令人忍俊不禁。

尼尔制服第一个仇人套出消息后,环视左右空无一物,最后只能靠蛮力徒手勒毙对方。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毫无迟滞,尼尔表现得像是经验老道的职业杀手,不禁让人对他的来历生疑。可像是断了气的对手突然又挣扎起来,把尼尔闹了个手忙脚乱,与上一刻的果断坚毅形成剧烈反差,让简单而冷酷的杀人桥段丰富了好几个维度。

人与人之间总是不顺遂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的交往理性概念,认为具有共同理性基础的人们,通过对话协商能够达成一定的理解与一致。《酷寒杀手》却用一个一个的小情节,对哈贝马斯的理论进行了冷冰冰的批判。电影里父子、夫妻、兄弟、对手之间,乃至老板与员工、雇主与杀手、乘客与司机,都有难以逾越的鸿沟,对话协商的结果往往是无疾而终,甚至是拔枪相向。编导把对现实的清醒观察,夸张地呈现在电影情节中,对百年来备受推崇的“理性”进行了彻底的嘲讽。

本片是挪威籍导演汉斯皮特莫郎(Hans Petter Moland)受邀翻拍的前作《该死的顺序》,只是《酷寒杀手》中加入了印第安文化元素,来表明电影的“美国身份”。影片并不回避种族间的隔阂甚至仇视,像是白人毒枭手下被暗算,马上就认定是印第安黑帮背后捅刀;印第安黑帮同伙之间都把脏活累活推给印度人去做。其他还有黑人杀手缺乏职业操守,泰国女人小人得志凶悍刻薄等等。这些在政治一向正确的好莱坞电影中并不多见,应该是导演坚持个人艺术风格的结果。

冰天雪地冷酷无情的莫郎电影也有丝丝暖意。毫不相干的人之间,也可能产生相互依赖与信任,而这种依赖与信任,与交流沟通根本无关。电影开头引用奥斯卡王尔德的名言,非常贴切地道出本片主旨:有些人无论到哪都令人愉悦;有些人死了才让人快乐。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