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有个老顽童

《从前有个好莱坞》剧情围绕布莱德必特(左起)、奥纳度狄卡比奥、玛格罗比三个主角展开。(剧照)
《从前有个好莱坞》剧情围绕布莱德必特(左起)、奥纳度狄卡比奥、玛格罗比三个主角展开。(剧照)

字体大小:

以1969年的好莱坞为背景的《从前有个好莱坞》(Once Upon A Time...in Hollywood)在今年康城影展首映时,导演Quentin Tarantino(昆丁塔伦提诺)发文告要求观众看了电影后不要向他人剧透。这种导演直接要求观众不要剧透的事不时发生;可这一回,对于熟悉同年发生的曼森谋杀案,又早已知道《从》会融入这起当年震惊全美国的事件的观众来说,“要求不要剧透”本身,就是一种剧透——尤其是昆丁在近期作品中有“撷取历史元素扔到另一个宇宙时空去发展出新历史”的前科。

美好又黑暗的时代结束

过去出自好莱坞,又极力数落好莱坞的电影,如《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和《超级大玩

家》(The Player),在奧斯卡赛场上都大热倒灶。但《从》既讲好莱坞又不是真的在讲好莱坞,而是讲一个既美好又黑暗的时代的结束。

影片重现了上世纪60年代的流行文化和反文化运动──甚至不该说是重现,而是表现主义——戏谑式地解构和重构。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认为,1969年8月9日,邪教领袖曼森唆使信徒干下连环谋杀案(包括闯入导演Roman Polanski(波兰斯基)的豪宅,残酷地杀害他的明星孕妻Sharon Tate(莎朗泰特)和另四名宾客),“提前终结了60年代”。

故事围绕在三个主角──虚构的过气影视明星立克(后来到意大利演出通心粉西部片而似有咸鱼翻身之机),他的长期动作替身兼好哥儿们克里夫,以及渐渐走红的真实人物莎朗泰特(立克在比华利山庄豪宅对面的新邻居)。

影片大致分为三大段──前段为主要人物和全片语境进行设定;中段交替叙述三个角色在同一天内各自的生活(立克拍西部剧的文戏,从因酗酒而忘词到自我激励而交出个人的经典演出场面;克里夫让嬉皮士美少女搭顺风车,载她到已被废弃的前西部片外景地而现在如同是曼森的“巢穴”,而有了惊悚及黑色幽默的经历;莎朗到电影院里观看自己的作品并随着观众对她的演出的反应而兴奋满足);末段是立克到意大利捞金后回到好莱坞,剧情逐步推展到8月9日的……“不能剧透”。

有人说《从》片是昆丁写给好莱坞的情书。是吗?是的,但不是传统意义的情书。片中三个嬉皮士在住满明星的比华利山庄里有所图谋,因为偶遇一位他们的童年电视偶像,有一人竟提议:“如果你是看电视节目长大,就等于是看(电视剧里的)杀人事件长大。要不我们就杀了教我们怎么杀人的人(演员)!”这叫“爱你爱到杀死你”?其实,咱们不能对这句谬论式的台词做表面解读,如果把

它跟之后昆丁的剧情安排放在一起看,它其实是一句点睛之笔。

对李小龙的“神话破解”

这昆丁式的“情书”,正是解构好莱坞和明星的神话,把他们拉下神坛来呵护他们。在他的电影中,致敬和仿讽只是一线之隔;但这就是老顽童昆丁,不需要给我们不按牌理出牌的理由。但他又不是如同片中描写的没来由地只管破坏秩序的嬉皮士(或许并不代表当年现实中一般的嬉皮士);他在破解之后又重构一个他那糅合了老电影银幕上的游乐场式的60年代的世界观。

尤其片中对李小龙具争议性的“神话破解”──那是“另一个时空”里的李小龙,无须被无限上纲解读;这种戏谑如同《全民大闷锅》式的模仿秀会做的事,越被戏谑的人反而越让普罗大众心生亲近。

这些解构的动作,源自于昆丁作为一个影痴、电影人,对于电影艺术、电影制作、电影工作者和电影与观众、与社会的关系的多层次的自省。例如几场戏中戏、戏中戏中戏,或入戏又出戏、出戏又入戏,或是用西部片的情节框架置入60年代的语境中(像中段克里夫上曼森的“巢穴”及片尾的高潮戏),以至于不能剧透的结局安排,这些后现代的处理交错,一再地刺激懂得电影门道的观众反思电影的本质。而纯为买娱乐的观众,就算厘不清他看似破碎的叙事,也会看得眉飞色舞。

用B级奇情片的派头拍出大师手笔;不是没脑袋的大杂烩,看似电影作者碎碎念的毫无关联的琐碎事件,到了影片尾声,靠着形而下的(且带有随机色彩的)因果关系和形而上的隐喻关系,连成一气,不着痕迹地表达了昆丁的电影观。如果说昆丁自溺,那是他的自信;而且他的自溺竟能牵动观众情绪,让观众随他起舞,从自溺变成“众溺”,这就是昆丁的银幕神话。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