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玩与完

字体大小:

本周影评

因为科技喧宾夺主,让我觉得看《双》就只像是近距离看某S牌最新LED高清电视或高清电玩杀戮游戏而已,也让我意识到就算一再复制科技的成功,也未必能全赢。

一向很抗拒看3D电影,戴着不贴脸的红蓝滤镜,每次看每次头晕目眩。

后来因为本身最爱的华人导演李安,冒险看了《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那也是我第一次看3D没有晕、眩、痛、呕等“观影3D症候群”。

三年前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剧本单薄演员内心戏层次出彩,但却被无谓的电脑特技分散注意力,让人失望。

这次《双子杀手》(Gemini Man)和《比》同采打出每秒120高帧率、4K、3D的高规格式拍摄,23岁的嫩版威尔史密斯(Will Smith) 全由CG特效打造,特效复制大叔真人版威尔史密斯,让电影出现了戏里戏外复制人vs真人的趣味。

李安一直是体现东方人温柔圆融极致的电影代表,从他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到巅峰之作《卧虎藏龙》都着重东方含蓄美的着墨,《卧》里的武侠东方韵味更是拍得唯美淋漓。

其实,李安在当时就已经奠定了以文绘影的风格,就算后来挑战西方文学改编剧本如《断背山》(Brokeback Mountain)、《胡士托风波》(Taking Woodstock)、《少》到《比》,从处理到节奏,处处彰显文风。李安一向最拿手改编经典著作成电影,他自1994年的《饮食男女》和王蕙玲合创原著剧本后,全都是改编其他经典文学或畅销小说的作品。

他是个擅长解读著作的导演,能精准的将文学文字通过电影具象化。后来,他则慢慢把精神和心力转向开拓CG特技。《少》故事题材本身就奇幻,用电脑特技来呈现相对合理也事半功倍,成功达到用科技让想象力具体化的观影效果,也没有太大违和感。

之后李安拍《比》就破纪录烧钱玩120帧格式,开创用最尖端电脑特效拍文戏的先河。

不过,过分注重视觉效果细节,如汗毛、纹理要清清楚楚,细微肌肉抖动历历在目,一场镜头,描述比利林恩全家一起吃饭,镜头里两只苍蝇飞过都能看到。这反而让影片失焦。

开创精神满分 电影作品不及格

这样的弊端在新片《双》中又被“复制”。用最高规格电影摄像特效全片寻常贯穿,李安让观众体会电影特效不是只能出现在“砰砰砰!啪啪啪!嗒嗒嗒!”的预设大场面中,而是可以贯穿全片,日常体现。简单讲,就是烧钱烧到你完全看不出烧在哪里的低调霸气。

只是《比》里的高清苍蝇,在《双》中化成了蜜蜂。

威尔史密斯是个出色的演员,但《双》其实真的不用他来演。这是一部剧情、故事、演技都配合及围绕特技而生的电影。这些实际上都在挑战观众的观影习惯,同时也考验着演员的表演习惯。

作为一个电影顽童和创新者,我会给李安满分。他敢于探索新的电影语言疆域,为未来电影定下新规格的模式,精神让人敬佩。但我必须承认,自己的观影习惯仍很传统,剧本、内容、演技、摄影的框架重要性,顺序排列。尽管视像不尽完美,但我更喜欢传统电影呈现方式的颗粒与质感。

《双》剧本薄弱,甚至无法称之为一部完整电影,反而变成一个高科技围剿观影经验的科学实验场。

作为一部电影,还是李安的,我打不及格。

电影尝试探讨复制人道德界限以及“我是自己最大敌人”等“李安式”哲学反思议题,但却显得肤浅老套。看过关于复制人题材的电影当中,佼佼者仍是邓肯琼斯(Duncan Jones)的科幻小制作《月球》(Moon)。山姆洛克威尔(Sam Rockwell)同样独角戏同样自己打自己,但哲思震撼无法匹敌。

因为科技喧宾夺主,让我觉得看《双》就只像是近距离看某S牌最新LED高清电视或高清电玩杀戮游戏而已,也让我意识到就算一再复制科技的成功,也未必能全赢。

至少现在。

生物复制人踩的是人类想当“造物者”道德禁忌与尺度;电影复制人则挑战观影经验的极限。

看完《双》唯一让我获得的,是继续思考在不妥协观影享受的前提下,尖端科技与演技和剧情共生的可能。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