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天地悠悠,无惧亦无忧

《游牧人生》奥斯卡影后法兰西丝麦多曼饰演虚构的游牧者角色,串联出全剧的故事。(剧照)
《游牧人生》奥斯卡影后法兰西丝麦多曼饰演虚构的游牧者角色,串联出全剧的故事。(剧照)

字体大小:

本周影评

《游牧人生》的原英文片名是 “Nomadland”(游牧者之地),可不是No Man's Land(无人之地),因为还是有“人”。

影片开始,60出头的“芬”告别跟亡夫住了半辈子的内华达州昂皮尔镇,把承载满满记忆的家当寄存在出租仓库里,买了一辆房车,浪迹美国西部七州荒原。片末,她回到小镇,清空变卖仓库里的家当,再到已搬空的老家看了最后几眼,然后挥一挥衣袖,在后院外的雪山“目送”之下,无牵无挂地再次开车上路。

芬是虚构人物,但她离家的背景是真实的——2011年昂皮尔镇的经济支柱石膏板工厂因大萧条的冲击倒闭,人去镇空,连邮区编号也取消。

《游》片改编自纪实文学作品“Nomadland: Surviving Americ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记录三名房车游牧者鲍勃、琳达和夏琳的真人真事。但电影把原著三主角降为配角,虚构出芬来串联故事。三人受邀演回自己,在不同场合与芬相识,也都曾向芬诉说自己的真实经历。

游牧者跟影后对戏动真情

饰演芬的两届奥斯卡影后Frances McDormand(法兰西丝麦多曼)在一场戏里含泪对鲍勃倾诉她对亡夫的回忆时,现实经历丧子之痛的鲍勃信以为真,也真情流露。事后法兰西丝向鲍勃坦白自己不是游牧者,而是演员,名导老公乔尔柯恩(Joel Coen)活得好好的,对好莱坞演员不熟的鲍勃大吃一惊,原来自己刚才跟影后对戏都不知道。

“真”鲍勃(以及其他参演的真实游牧者)拍戏时不知芬是“假”,以为她真是“同路人”——或许就是导演赵婷定调的处理手法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无》片尽管整体口碑甚佳,却也惹起一个小争议:避开原著对于资本主义体制和主流价值观的强烈控诉(原著书名副题可见端倪),反而拍成诗意现实主义的心灵之旅文艺片,“浪费”了大好题材?

《游》片是具有强烈导演个人风格的作者电影――赵婷之前的作品“Songs My Brothers Taught Me”和“The Rider”都把背景设定在美国西部荒原,这个拍片喜好或许跟她的童年时在内蒙古生活过有关,虽然她在北京土生土长,而今已是美国公民。《游》主要起用非职业演员本色演出,片中角色用回各自的真名。但把《游》的原著搬上荧幕的意念并非出自赵婷,而是法兰西丝买下原著的电影版权后,看了“The Rider”,相中了赵婷这匹千里马。

据报道,法兰西丝本来没想过要虚构出“芬”这个角色并由自己演出――这显然是创作团队琢磨后,因应作品的定位所做的抉择。例如,原著巨细靡遗地描述游牧者担任亚马逊物流中心短工的经历,隐含对于大企业剥削游牧者的批判。可是《游》片里的芬到处打工,在亚马逊当包装工友的戏只是惊鸿一瞥。那一段戏的处理,完全纪实、白描,没有刻意引导煽情。片中触及的其他社会议题如:亏空退休金,低下层无法负担的医疗体系等,也是点到即止。

自然界成主要舞台

《游》成了芬一个人的公路片,人世大小的纷扰,退居背景,而自然界的日升日落、黄沙莽莽、浪淘拍岸才是她的主要舞台。法兰西丝把自己完全融入角色,把她现实生活中的私人物品带进芬的房车;她在拍戏的六个月里,多数时候在房车里生活、过夜。影片对这个角色的立体描绘,给我们带来跟原著不同的视角――流浪的过程中,芬其实是有选择的,有两次机会安定下来,但她仍毅然决然地继续流浪下去,不完全是为了追求绝对的自由或“修行”,或是生活拮据。她就是她――电影细腻地融情于景的心理转折描绘,让观众推敲她为何终究选择不带走一片云彩:“我不是无家可归,只是无房可归。”

怎样的改编才算好?多数人或许坚持纯粹主义的态度,觉得无法改编出原著精髄就是缺失。但我反而喜欢看改编得面目全非的作品,只要能另辟蹊径,改编出电影美学的新高度,带观众去看跟珠玉在前的原著不一样的风景,而非单纯的影像复制,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年我非常喜欢王家卫的《东邪西毒》(但我没说我喜欢《东成西就》)。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