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前景向好 暂时可注重短期表现

字体大小:

投资理财

未来三个月至六个月,全球股市、债市和其他收益资产的前景预计向好,因为全球经济增长在经过一段时间下滑后已稳定下来,发生重大事件的风险已减低,而且美国联邦储备局已在全球金融系统大量注入美元流动资金。

然而,市场一直担心这一轮的升势会否受到遏止。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忧虑是源于联储局的刺激政策和政策出现错误的潜在风险,这也是短期利好因素之一。

有鉴于此,大家应该重温爆发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

触发这场风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前联储局主席格林斯潘未能在2003年至2004年间迅速加息,这并非事后孔明。我记得曾经重覆向客户表示,历史会对格林斯潘有很不同的评价。

二、为了让更多人拥有房屋,政府放宽住屋政策数10年,以致银行贷款给更低层市民的压力增加。这两项政策令美国的债务和财政失衡的情况加剧,最终摧毁了美国以至全球经济。

日本例子可看出 对付通缩难得多

今天,问题可能同样出现在各国央行身上。可以肯定的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不断商讨如何防止银行业系统性倒闭及重蹈1920年代经济萧条的覆辙。采取务实态度和预防措施相对忧虑意识形态(例如是否容许赤字财政)或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更为重要。

短期来看,联储局的风险回报显示,对疲弱经济反应过度是可取的。

虽然各央行有信心在中长期应付通胀,但从日本的例子可以看出,对付通缩要难得多。因此,可以说过度刺激经济并于其后处理衍生的问题是较佳的做法,而不是遏制增长,使经济步入通缩周期。

过度刺激经济的问题是低估超低利率对债务造成的影响。上述再通胀(reflationary)策略的理想结果是名义增长加速而债务水平缓慢上升,使人们易于负担债务,但可惜的是全球正出现相反情况。

自全球金融危机过后,无论是名义或实质上的环球增长已放慢,并已被累积的债务超越。这使全球经济对息率越来越敏感,导致各央行因要维持非常宽松的政策而承受巨大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未来数月 货币政策料持续宽松

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呢?目前有两个选择。第一,各央行不愿意或不能推行所需政策以避免经济衰退,形成所谓“创造性破坏”,当中过度借贷或业务欠稳健的公司会倒闭。这对投资者来说极具挑战性,因为股票遭沽售及债券的信贷息差大幅扩大。不过,这种做法可能会为未来数年的持续复苏奠定基础。

另一种做法是各央行加倍放宽货币政策,试图透过通胀来促进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当然,如果全球政府包括德国在内都推出财政刺激政策,其影响力将会难以估计。

我们认为决策当局不会让经济陷入衰退,故预期未来数月货币政策将会继续保持宽松,并会加大宽松力度。

在发达经济体系中,坚持到最后的欧洲似乎也会转向宽松的货币政策,使欧洲政府累积的债务变得廉宜。

这种策略的坏处是倘若财政失衡和债务水平上升,经济衰退的情况会更严重,而好处则是宽松政策会利好股票、企业债券在未来三至六个月的表现。

(作者是渣打银行财富管理部首席投资策略师)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