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科技股狂潮的风险

字体大小:

摆在小投资者面前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我们有足够的金融和财务知识,让自己能像许多上一代国人般,通过有纪律的投资,从新一轮由科技股带动的增长周期中获得符合风险的回报吗?

一位跑本地社会新闻的媒体同事多年前分享过一个采访经历,让我印象深刻,也影响了我这些年来的理财观。

她采访一名刚退休的大叔,对方不知何故竟向她展示了自己私密的持股记录。住四房式组屋,一辈子从事一般白领工作的普通中产阶级,多年来专注投资本地股市蓝筹股,日积月累下,最终拥有市值200万元的财富。

类似的故事,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投入职场打拼,如今已步入或将步入退休生活的国人当中,应该不少。国际局势平稳,经济稳定增长,让我国各领域的发展得以收获实实在在的成果。国人只要有纪律地采取适当的风险投资,不论在股市或楼市,要累积可观的财富,并非一定要跟股神巴菲特一样眼光独到,或时刻紧盯市场波动和个股消息不可。

时移世易,到了我这一代或比我年轻的国人,作为小投资者在未来二三十年里如果采用相同的方式,还能取得跟前辈相当的回报吗?

早在冠病疫情暴发前,科技已持续对传统经济结构带来颠覆性的冲击。

以零售业为例,消费者足不出户即可上网到世界各地购买任何物品,因此在实体店面等待顾客上门的店员,将被在马路上奔波的派送员取代。原本由零售业掌握的商业价值正急速转移到电商和物流业,已是老生常谈。冠病疫情暴发,更迫使零售业者加速发展全渠道的销售模式,但网上销售的效率要如何跟实体店面的服务品质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新价值,业者恐怕还得继续摸索。

类似的情况,也在其他行业发生,进展不一。当大家各自还未明确找到能带动下一波增长的商业模式前,受全球资金追捧,市值跑在最前头的当然是所谓的颠覆性科技业者。

摆在小投资者面前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我们有足够的金融和财务知识,让自己能像许多上一代国人般,通过有纪律的投资,从新一轮由科技股带动的增长周期中获得符合风险的回报吗?

同事上周在本栏标题为《科技股狂潮来了》一文中,点出了本地股市仍未赶上这趟科技列车,因为少了有分量的新科技企业。

投资者要赶上科技股狂潮,还须把目光放到全球股市,或其他追踪科技股的指数和基金产品。

信息爆炸时代做出知情投资门槛更高

随着各种新型线上交易平台的设立和金融产品的推出,投资者的交易管道更多了。问题在于,随着投资更加全球化,对信息和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必须更多元、广泛和及时,须消化更多国际趋势的演变,相互交叠的影响,以及最终可能产生的后果。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要做出知情的决定,门槛似乎反而更高了。

说得更白一点,本地投资者要在全球茫茫科技股海的波澜中找到真正的长期赢家,避免当冤大头,恐怕还是比在暗淡的本地股市中选股押注更难。

上个星期,反映美国科技股走势的纳斯达克指数从3月低点一路飙涨75%到1万2000点以上的历史高点后,就进入调整期。

英美媒体随后爆出,日本创投大师孙正义(Masayoshi Son)主掌的软银集团(Softbank)一反过往的投资策略,花了约40亿美元(55亿新元)买进多只科技巨擘如亚马逊(Amazon)、微软(Microsoft)和Netflix的看涨期权(call option),曝险额高达500亿美元。

媒体指出,软银的动作其实对美国科技股这一轮涨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它的策略据说取得40亿美元的交易盈利,但由于风险过大,反而导致投资者在本周抛售软银股票,股价周一至周三累积下挫逾10%,市值蒸发130亿美元。

事实上,软银在截至今年3月底的上财年亏损高达1万3500亿日元(175亿新元),是1994年上市以来最大亏损。旗下著名的愿景基金(Vision Fund)投资的共享工作办公空间业者WeWork上市计划去年9月触礁,冠病疫情也导致另一主要投资私召车平台优步(Uber)股价3月份大跌,造成巨大投资减值。

过后,冠病疫情加速科技进展的主题,推动科技股回弹,包括优步在内的股价飞涨,促使软银旗下其他非上市投资的估值也连带上调,推动集团截至6月底的第一季迅速转亏为盈,取得1万2600亿日元净利。再加上大量股票回购,软银股价强力回弹,在8月初创新高。

只是,软银业绩迅速回暖有多少是来自厚实的基本面,多少是因为市场流动性充裕,值得关注。它投资期权的高风险策略,也凸显了当前市场极度不确定,连一代科技创投大师也在反复思考及调整投资策略。

有意赶搭科技股列车的本地投资者,或许可以此为缩影,从中借鉴——科技颠覆了世界,但世界也已变得更加复杂,随时可颠覆科技。

更广义地看,我们的金融知识无疑比上一代更丰富,投资管道也更多。但是,当世界处在数十年一遇的变局,要追求同样的回报,需要的知识门槛和冒险程度其实也更高了。在争取投资回报上的优胜劣败,恐怕也会更加两极化。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