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面对冠病疫情挑战之际,不少知名企业和国际组织领袖呼吁,通过循环经济模式,重建经济,促进复苏。
《悉看大势》专题系列剖析全球财经格局、商业及科技趋势,为你探悉因果,瞻望未来。
借由打破现代人最熟悉的“取得—制造—丢弃”模式,循环经济能带来什么机遇?我国为什么特别适合发展循环经济?
欧莱雅集团(L'Oreal)、可口可乐、H&M等全球知名企业的总裁,与国际组织如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International)的代表,逾50名全球领袖今年6月共同发出一份声明,标题为《更好的重建方案:循环经济》。
这份刊登于《金融时报》周末版的声明写到:“当我们面对冠病疫情的挑战,问题已不再是我们应否更好地重建过去,而是如何重建……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提供了解决方案。”
■什么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并非近年才冒出来的新颖概念。此领域的权威智库——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指出,循环经济的起源无法追溯到特定的日期或个人。
1970年代末期,在一些学者、思想领袖和企业的带领下,概念逐步落实到现代经济和工业生产中,并形成许多不同的思想流派,例如“摇篮到摇篮”(Cradle to Cradle)、蓝色经济(Blue Economy),以及再生设计等。
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认为,循环经济概念融合了各个流派,希望打破现代人最熟悉的“取得—制造—丢弃”的线性模式(linear model),与消耗有限资源的经济活动脱钩,同时再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形成生生不息的循环系统。
最初接触循环经济概念,它容易与减少使用(reduce)、重新使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混淆。
新加坡国立大学工程学院教授锡然(Seeram Ramakrishna)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3R是循环经济的一环。循环经济还包括了设计、制造、供应和使用较低碳足迹和减少废弃物产生的产品。”
■五商业模式可促进循环经济
担任国大循环经济工作小组主席的锡然指出,循环经济同时考量到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时,如何以对环境最友善的方式处理。“它不局限于产品和原料,而是涵盖了各种服务和整个供应链。”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认为,有五个商业模式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一、循环供应(circular supply),减少使用原始资源为原料,多采用生物、可再生以及再循环的原料;二、回收废弃物;三、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四、共享资源;五、不卖产品,只卖服务。
在本地市场,已有一些来自不同领域的起步公司、中小企业和跨国企业投入循环经济。总部在新加坡的Kaer,是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列为可参考的案例之一。
创始于1993年的Kaer以代理和销售冷气机起家。公司总裁泰勒(Justin Taylor)受访时说,公司大约五年前决定转型至冷气即服务的模式(Air-Con as a Service,简称ACaaS),从卖冷气机转而开发提供付费制空调服务的市场。
Kaer负责为客户设计、安装和维护大楼的冷气设施。泰勒说:“顾客不再须要花钱安装冷气系统,而能轻松地享用无限量的冷气。”他以音乐串流服务平台Spotify为比喻,“你不必拥有那些实体专辑,仍可以享受到喜欢的音乐,而且选择更多”。
结合物联网(IoT)和人工智能,Kaer创造出一个能够根据大楼的内部环境,自动实时优化的智能冷气系统。大楼的能源消耗可降至七成,营运成本也能减少10%至20%。
泰勒指出,过去公司聘用最多的是工程师,如今是数据科学家。Kaer为转型投资了5000万元,接下来计划再集资2亿元以优化软件和招募人才,进一步拓展市场。
根据循环经济概念,若业者必须为后续的再利用和维修负责,他们将愿意投资研发更优良的产品或制程。
日本服装品牌优衣库(Uniqlo)上个月在23个市场,包括在新加坡首次推出再循环的羽绒外套,原料取自去年9月起从日本各地回收的62万件优衣库羽绒外套。为了更有效率地回收外套的羽绒,优衣库两年前委托东丽(Toray)研发新机器。
优衣库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可持续发展主管陈钻晶受访时指出,集团计划将其他回收的部分用在下一季的产品。优衣库是否考虑从设计着手,让产品更易于回收和再利用,陈钻晶说:“虽然一切尚未确定,我们将不断探索提高产品可持续性的方法。”
从现在至明年1月底,本地消费者可以把优衣库的旧羽绒外套拿到店面回收。
与Kaer和优衣库这些从现有商业模式或制程着手的成熟企业不同,本地起步公司Ento Industries研发新配方,促进黑水虻(Black Soldier Fly)生长,幼虫可成为饲料原料,其排泄物则可制成有机肥料。
创办人潘颂恩受访时说,公司向本地食品制造业者回收面包、豆渣、水果和蔬菜等厨余饲养黑水虻。一般黑水虻从卵孵化到幼虫需要18天,该公司使用不同厨余搭配的配方可以将时间缩短。
关于将厨余再循环成有机饲料和肥料,潘颂恩说:“黑水虻来自大自然,我们生产的有机原料也回归到大自然,形成一个循环。”公司的目标是设立一座每年可以处理7000公吨厨余的转化设施,生产3000公吨农业与饲料原料。
■具有万亿元商机的潜能
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估计,循环经济可创造数万亿美元商机。例如全球总值1.3万亿美元(1.7万亿新元)的服装业,若能形成一个循环系统,可释放5600亿美元的经济机会,而回收厨余每年可创造1550亿美元至4050亿美元的经济机会。
世界经济论坛的一份报告也指出,若能扩大采用再生农业技术,到了2030年可创造1亿9100万份工作、3.56万亿美元的经济机会。
于6月份一同发出声明的企业与国际组织领袖已经作出几项承诺,包括承诺增加服装的使用次数,以及使用安全和可再生材料来制造、重新设计食品和食品供应链,以减少废弃物,同时尽可能落实在地生产与消费。
冠病疫情会否成为加速循环经济发展的契机仍未可知,但这场已夺走上百万性命的疫情,肯定已引发全球社会省思,如何创造一个更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加强我国资源韧性关键战略
新加坡是一个蕞尔小国,自然资源有限,循环经济是加强资源韧性的关键战略之一。
永续发展及环境部发言人受询时说,新加坡的水资源是成功结合循环经济原则的最佳示范。政府也会持续探讨各种不同资源或资源之间,可以采用相同原则的机会。例如加强废弃物管理和回收,扩大它们的多元性,这不仅有助相关行业转型,也可以在工程、科学、环境管理等专业领域,创造逾600份新就业机会。
我国于去年已推出“零垃圾总蓝图”(Zero Waste Masterplan),目标是直到2030年,将送到垃圾填埋场的废弃物减少30%。
在这份蓝图里有一章是“通过循环经济方式提高三项资源的再循环”,目标锁定食物与食品、电子设备以及包装(包括塑料)。以电子废弃物为例。我国明年7月1日将实施一项电子废弃物管理系统,并根据“制造商延伸责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简称EPR)框架,要求制造商或进口商,负责回收和处理这些受管制电器与电子产品的废弃物。
政府计划在2025年以前,针对包装废料实施EPR框架。
全球金融业争抢循环经济商机
循环经济权威智库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于今年9月发布的报告指出,此前的18个月,全球与循环经济有关的债券和股权投资工具急剧增加。
在这18个月,市场出现至少10只相关的企业债券,总额超过100亿美元。
截至2020年中,市场也有10只部分或全面专注于循环经济的公募基金,由贝莱德(BlackRock)、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和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等机构推出。报告指出,类似的基金在三年前根本不存在。
自今年初,公募基金管理的相关资产由3亿美元增加至超过20亿美元。这些基金在今年上半年的表现平均比其他基金高出5个百分点。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认为,这显示循环经济能为金融机构创造价值,甚至带来更高回报。“不过,我们还须要更多研究以确定同样的表现能否持续。”
私人市场的基金数量同样大幅增长,自2016年以来增加了九倍,包括风险资本和私募股权基金。
我国方面,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于11月宣布,从明年1月1日起推出绿色和可持续挂钩贷款津贴计划。巴黎银行(BNP Paribas)、华侨银行(OCBC)和大华银行(UOB)已推出符合计划的贷款框架,支持企业的循环经济项目、再生能源、能源效率活动、以及可持续供应链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