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商人林振伦:哪里跌倒哪里爬起

在深圳打拼28年的新加坡商人林振伦见证了深圳从小渔村,蜕变成今日的繁华都会。(沈泽玮摄) 
在深圳打拼28年的新加坡商人林振伦见证了深圳从小渔村,蜕变成今日的繁华都会。(沈泽玮摄) 

字体大小:

高管特区

沈泽玮 广州报道

simtw@sph.com.sg

“哪里跌倒,就哪里爬起来。”

在中国经商28年的新加坡商人林振伦(59岁)经历至少四次危机,但总能在危机中找到契机,在逆境中找到生存之道,靠的就是这股不服输的精神。

1983年,新加坡淘汰养猪业,严重打击家族生意。1987年,他到深圳投资养鸡场,用人不察以致蒙受巨额亏损。1989年,天安门事件令养鸡场股东的投资热情大减,让他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2003年,沙斯爆发,生意再次陷入低潮。

虽然经历了四次危机,但林振伦始终没被击败。从经营建筑材料的家族生意做起,到转战深圳经营养鸡场,再转型做钢网及农业机械生意,他的投资方向不断随大环境改变。这位商场老将在广州接受本报访问时说:“重要的是,遇到挫折不要轻易放弃,再大的困难也要突破!”

由于父亲早逝,在家中排行老二的林振伦在高中毕业、服完兵役后,就全职经营家族生意,为榜鹅一带的猪农提供建筑材料。不料,突如其来的政策转变,让他措手不及。

他回忆说:“那个时候刚好拿到农场的工程,就从国外进口大量铝板。1983年,时任副总理吴庆瑞博士在国会宣布新加坡的养猪业全部要淘汰,建筑材料都订了,几十万的货全部没人要,冲击蛮大的。”

为了减少亏损,林振伦自己开车勤跑马来西亚南部农场,以优惠价兜售建筑材料。来回跑了两年,终于将全部货清掉,而且还因祸得福,不只在马来西亚成立了一家贸易公司,还赢得比利时厂家的信任,获得他们在马来西亚的代理权。

化解一场危机之后,林振伦开始聚焦海外市场。1987年,经朋友介绍,他与其他十几个股东筹集200万新元,成立公司到深圳投资养鸡场。

用人不当投资大亏

岂料公司亏得一塌糊涂,林振伦不得不独自向银行贷款,先垫出200万新元。一年多后,业务还是没有起色,林振伦于是亲自到深圳农场调查,结果发现用人不当,账目不清,他当下决定自己接手打理。

林振伦说:“当时我最小的女儿刚出世,还不到一岁,我是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因为欠了新加坡银行一大笔钱,只要不撤出,就还有机会翻身。”

但他的运气还是不好,过后又遇上天安门事件,中国的投资前景变得混沌不明,公司的资金周转更加不顺。但在地方政府和当地人脉的支持下,他还是咬紧牙关撑下去,三年后终于转亏为盈。

1991年,林振伦向地方政府申请买地。经谈判后,以100多万新元将土地买下,使用期为50年。这个时候,养鸡场附近冒出多家工厂,林振伦顺势将养鸡场转成工业园。

林振伦回忆道:“买地的时候,公司是没有钱的,股东开会的时候,我还被骂。但我一定要买,因为我很不甘心,我在那里跌倒,我就要在那里爬起来。”

这一次,总算受到幸运之神眷顾。1992年,邓小平南巡获军方表态支持后,中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不再回头,深圳的经济开始起飞,这也成了林振伦事业的重要转折点。他说:“回头看,我们买地的时间掌握得好。如果在邓小平南巡之后才买,可能地就贵了。如果当时没有买下,继续租用的话,很可能早就撤了,因为租不起。一切很凑巧,是不幸中的大幸。”

养鸡场变成工业园之后,林振伦留意到中国房产和工业厂房的兴起,决定做回建筑材料的老本行,在1994年成立星联钢网(深圳)有限公司,专业生产建筑结构用钢筋焊接网及冷轧带肋钢筋。之后,还接连成立两家行销农业设备的公司,鲁冰系统工程(深圳)有限公司和松明机械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有过一次用人不慎的教训之后,林振伦坚信,做生意一定要实地探访和调研。他在多次调研中发现,中国农业设备较落后,于是从1990年开始在国际市场上物色较先进的设备,准备引进中国市场。让他引以为傲的是,公司从德国引进的乳头式饮水器(一种养禽用的饮水装置)相当受欢迎,两年内营业额达800万人民币(约167万新元)。但挑战也随之而来,同业很快在隔年推出“山寨”产品,价格还比正版便宜一半以上。

林振伦笑说:“我们一个卖三块多,他们卖八毛钱,做得很辛苦,不过也习惯了,我们靠品质取胜。”

中国经商人脉十分重要

林振伦也是中国新加坡商会广东分会会长。他认为,在中国经商建立人脉十分重要,并建议初到中国的新加坡商人,多与当地的新加坡商业社群、中国商业社群以及地方政府打交道。有了联系网之后,遇到困难可以找人帮忙,也可通过相互拜访打听消息。但他强调,千万要坚守一个原则:不能违法。

林振伦说:“建立人脉是一门学问。正常的拜访、吃饭,过年过节拿一些新加坡土产与大家分享,这些是正正当当的,没有问题。但是不要偷偷摸摸,不要行贿,不要为了达到目的而送钱。”

尽管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林振伦看好中国沿海城市仍有商机,但他认为,外资不能以传统方式发展。“除非你有新点子,否则不要开办工厂,直接贴牌,等到市场做起来了才设厂”。

林振伦也判断,随着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提升,与生活需求相关的产品和市场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另外,旧农村改造和农业方面也有一定商机可挖掘。他也建议初到中国投资的新加坡商人采取合股合作的方式,不要单打独斗,也不好一下子把资金用完,因为打开市场后,还需要更多“子弹”支撑。

中国的经济发展紧跟政治和政策走,林振伦分享的另一心得是:“看新闻,不看不行,因为一些政策信号会透露商机。”

总结在深圳打拼的28个年头,林振伦说,为什么会喜欢上这块土地并留下来发展,主要是当年深圳的荒芜,让他想起小时候在榜鹅的生活情景,并深信20多年后深圳也能像榜鹅一样发展起来。这个判断正确吗?林振伦笑说:“不只正确,还超越了当时的想象。”

如今,生意都上了轨道,资金压力也大为缓解,林振伦坦言,人生唯一的遗憾就是无法跟三个女儿建立更深厚的亲子关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仍缺乏国际学校,如果把小孩接到深圳,只能送到香港念书。所以最终的安排是,爸爸在大陆经商,妈妈新中两头跑,孩子就留在新加坡念书。

林振伦说:“给那些想来中国发展的朋友一句话:最好整个家都搬过来。现在好多了,有了国际学校,不必担心教育问题了。”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