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老字号建筑商 和合90年长盛不衰

字体大小:

财经人物

本地老字号建筑商和合公司今年庆祝成立90周年。由于公司一直由家族成员私人经营,发展历程鲜为外界所知。

和合执行董事杨康荣接受《联合早报》专访,分享跨越三代人的家族企业变迁史,以及和合近一个世纪来长盛不衰的经商秘诀。

刚踏进董事办公室,和合(Woh Hup)公司执行董事杨康荣就指着办公桌旁悬挂的巨幅肖像画,笑盈盈地望向记者问道:“你知道他是谁吗?”

画中人是和合创办人杨溢璘,这是国画大师徐悲鸿的作品,和合网站上也挂有这幅画。

听到记者的答复后,杨康荣点点头,接着说:“没错,但我们的网站上可能没有这个……”

他把目光转向另一面墙上悬挂的证书。这张装裱在玻璃相框里的证书,是1948年殖民政府颁发给杨溢璘,表彰他为国家和社群做出的贡献。

“我祖父当年很有名望。相比之下,我们现在要低调得多。”身为第三代传人的杨康荣淡然地说。

发展历程鲜为人知

作为本地老字号建筑商,和合公司已经走过90载春秋。由于公司一直由家族成员私人经营,发展历程鲜为外界所知。杨康荣此次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是因为公司庆祝成立90周年纪念而破例。

这个跨越了三代人的故事,要从104年前的广东梅县说起。

1913年,16岁的杨溢璘为躲避村内的宗族斗争,从梅县下到南洋,却碰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动荡的战争年代,他先后当过锡矿工人、木匠和文书,又做起了房屋维修生意。

1923年,杨溢璘为马来西亚芙蓉一名殖民政府官员修建花园篱笆,出价只有其他承包商的十分之一,仅用四天就完成了工作,令客户印象深刻。几年后,这名官员调任新加坡,了解到殖民政府即将大兴土木,他给杨溢璘发电报,叫他来参加项目招标。

为此,杨溢璘成立了私人公司“和合溢”,后改名为“和合”,即和睦合作之意。

由于报价低、工期短,和合标得殖民政府的多个项目工程,包括至今仍为人熟知的红灯码头、麦唐纳大厦(MacDonald House)和樟宜监狱。

杨康荣笑说,樟宜监狱13年前翻新时,公司还接到政府部门电话,询问和合是否还有当年的设计图纸。“我们回复对方说,公司还在,但图纸早就没了。当年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什么文件都可以存电子版。”

承建黄金坊和加东购物中心

就在和合生意蒸蒸日上之际,杨溢璘的人生却戛然而止。1950年5月,他被一名精神失常的公司前雇员枪杀,消息震惊狮城。继承家业的重担,就这样落在他的儿子,也就是杨康荣的父亲杨南星肩上。

22岁的杨南星当时刚从莱佛士书院毕业,正准备前往英国修读工程。由于父亲突然离世,他不得不放弃留学计划,白天在公司参与工程项目,晚上到夜校学习建筑和管理知识。

预见到战后新加坡的经济复苏,和合成立Singapura Developments公司,自行发展并建造房地产项目。公司旗下的项目包括黄金坊(Golden Mile Complex)、加东购物中心和女皇道购物中心等。建于1974年的黄金坊,是本地最早集零售、办公和住宅于一体的综合发展项目之一。

1970年代末,杨南星的两个儿子杨添荣和杨康荣相继加入和合。

自小喜爱艺术的杨康荣,完成了当年父亲没有实现的愿望,到英国留学修读建筑,毕业后也考取建筑师证书。但他却自认不是一名好建筑师。

他说:“杰出的建筑师能创造出别人想象不到的东西,我没那么有创造力。”

拿起一本公司刊物,杨康荣指着封面纵横交错的翠城新景(The Interlace)公寓,对着记者说:“这样的东西我想象不出,但我懂得欣赏它的美,也了解在建造时要注意什么细节,哪些环节可能出问题。我想我更适合管理项目。”

杨康荣加入和合后,先到项目工地工作,随后又转做项目管理。10年前,他转为负责企业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生产安全、对外沟通和企业社会责任。

曾任建筑商公会会长

他曾在2001年至2005年担任新加坡建筑商公会会长,随后也加入建设局董事会和工作场所安全与卫生顾问委员会等多个机构。

“要把这些工作做好,就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而工地作业每天都在进行。如果你不到现场工作,不装几扇门,砌几块砖,工程进度就会落后。两者很难兼顾,只有进行取舍。”

“取舍”和“信任”,是杨康荣在采访中多次提及的两个词。他认为,不管是做建筑生意,或经营家族企业,都需要这两种品质。

“一个家族企业中可能有很多家族成员,但最终还是需要一个领导来拍板。在我们这一代,我哥哥添荣就肩负这样的责任。我则通过做好后勤工作,为他提供支持。”

尽管转入幕后工作,杨康荣依然对和合的项目了然于心。近年来,最令他自豪的一个项目,就是滨海湾花园的植物冷室。这两个全球最大的室内花房,以独特的弧形穹顶设计成为本地的新地标,但也为施工带来巨大挑战。

“我们咨询了本地和香港的大学教授及结构工程专家,不断改进设计规划。由于项目细节繁多,极其复杂,需要查证再查证,确保支撑架拆除之后,穹顶不会偏移。我们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但幸好我们担心的事最后没有发生。”

为了驾驭高难度的设计和建筑工程,公司也大力投资技术研发。和合是本地最早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简称BIM)的建筑公司之一。

滨海湾花园植物冷室和吉宝湾映水苑(Reflections at Keppel Bay)这两个外形独特的项目,都采用BIM系统进行规划,有效减少误差并节省人工。杨康荣说:“在BIM系统变成行业规范之前,我们就开始应用它,这样才能比别人走得更快。”

秉持质量和诚信为先

近年来,和合承建的项目包括乌节中央城、海洋金融中心(Ocean Financial Centre)、宝门廊和荷兰村地铁站,以及丽敦豪邸(d' Leedon)和滨海湾居(Marina Bay Residences)等多个私宅项目。

三年前,和合与日本大林组新加坡子公司(Obayashi Singapore)组建的合资公司,成功标下总值15亿7000万元的樟宜机场“宝石计划”综合项目和第一搭客大厦扩建项目的建造合同,为新加坡打造下一个地标性建筑。

谈到公司的成功之道,杨康荣说:“从祖父那一辈开始,和合就一直秉持质量和诚信为先,把项目放在第一位的理念。我父亲今年89岁了,他还亲自到宝石计划的工地视察。他也总是告诉我们,钱亏了可以再赚回来,丢了信誉,就很难再赢回来。”

90年后的今天,和合公司已从当年的小作坊发展为一个拥有2500多名员工,年营收约9亿元的大企业。公司也走出国门,在印度、斯里兰卡和缅甸扩展市场。

但杨康荣透露,和合并没有上市计划。

没必要上市开拓新业务

“从严格意义来讲,我们不算是生意人,没有必要通过上市筹款去开拓新业务,至少这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目标。我们的风格是谨慎经营,不冒太大风险。在经济好的时候,我们可能赚得没有别人多,但经济不景气时,我们也不会跌得太惨。如果公司上市,就不再是家族企业,有些文化会改变。”

年近90的杨南星目前仍是和合公司主席,长子杨添荣则担任副主席。

杨添荣的三个子女中,有两人都在和合工作;65岁的杨康荣也育有三名子女,不过两个女儿都不在公司任职,儿子则还在念书。

“我祖母临终前,我父亲向她承诺,会让家族生意传承下去。我母亲去世前,我大哥也是这样向她保证的。所以至少公司下一代领导人,还会是家族成员。但我们的后代或许会有更多选择空间。”

多年来投入公益事业

和合的发展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1980年代中期,本地建筑业出现“工程荒”。在僧多粥少的市场中,不愿为价格妥协质量的和合,连续15个月没有接到一单新合约。

在那段艰难时期,和合并没有裁掉200名员工中的任何一人,而是选择在国际市场寻找新商机,最终靠海外工程项目渡过难关。

回忆起这段往事,杨康荣说:“裁员当然是更轻松的解决方案,但我们认为建筑生意是以人为本,员工觉得公司对他们好,他们才会更努力工作,做出令公司骄傲的项目。“

以人为本的理念,也体现在和合多年来在公益事业上的投入。从杨溢璘掌管公司开始,和合就持续为本地学校和社团捐资。杨康荣接管企业社会责任后,又在2011年设立了和合信托(Woh Hup Trust),帮助弱势群体,资助慈善机构。

配合和合创办90周年,公司捐赠300万元给总统挑战慈善活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其他公益事业。公司员工还参与建筑商公会发起的公益活动,帮助弱势家庭翻修和改建房屋,也远赴海外,为贫穷落后地区居民建造房屋。

慈善事业是杨康荣主管的领域,也是他的兴趣所在。过去20年,他都担任新加坡伤健策骑协会(Riding for the Disabled Association of Singapore)主席,也亲自参与和合在菲律宾的房屋建造工程。

热衷慈善,对公司的业绩有帮助吗?

杨康荣沉思了一会说:“我觉得没有直接影响,毕竟我们不是为此才做慈善的。做生意说到底是商业考量。不过这也许能让合作方知道我们是一家负责任、有信誉的公司,如果对方也注重诚信,那我们可能一拍即合。”

和合在每个工程竣工后,都会举办一场慈善晚宴,在犒劳承包商的同时也呼吁他们为慈善机构捐款。

杨康荣说,现在经济不景气,很多公司都把利润放在第一位,但做生意不只有盈亏,也要看诚信和品质。“很多事情可以写进合同,但最终还是要靠彼此的信任来完成。”

“我们看重价钱,但更重视工程质量,尽可能地以最快的速度盖出最好的建筑。从祖父开始,我们就是这样赢得客户的信任。”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