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大医院追踪观察2300人 研究第二型糖尿病发病过程

字体大小:

杨漾 报道

yangyang@sph.com.sg

国大医院将展开大型糖尿病研究,向参与研究的2300名身体健康和前期糖尿病患者进行追踪观察,希望能更精准地掌握第二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

研究团队将在未来五年内,从生物、医疗、环境及生活方式几方面收集参与者的健康数据和资料,待研究结束后,有望研发出更具针对性的治疗和药物。

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一般因生活习惯,以致体内胰岛素生产不足,或生理系统对胰岛素没反应,本地高达九成的糖尿病患者属于这类别。这也是亚太地区首次进行如此大规模的第二型糖尿病研究。

2050年患者增至100万人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谢继成教授,昨天在记者会上强调,糖尿病本身不可怕,真正让人担忧的是中风、失明、心脏衰竭和截肢等伴随而来的并发症,以及为医疗系统和社会带来的高额疾病成本。

他说,“我们在2010年时,估计有一万名糖尿病患者同时患有心脏病或肾脏衰竭等多重疾病;到了2050年,这个人数预计将增加三四倍,上升至四万人,加重疾病成本。”

我国18岁至69岁人口中,糖尿病患者在2010年达每九人有一人,比1992年多一倍。

根据这个增长趋势,18岁及以上患糖尿病国人将从2014年的44万人,增至2030年的67万人,到了2050年更达100万人。

谢继成也是这项研究的顾问,他说,糖尿病的本地发病率令人担忧,但人们不能依赖增建医院来应对这个问题,必须从糖尿病本身对症下药。“我们不仅要预防人们患上糖尿病,同时要让糖尿病患者避免出现并发症。”

在这个名为“第二型糖尿病病情历程的临床评估”中(Assessing the Progression to Type-2 Diabetes,简称APT-2D),前期糖尿病患者也是研究对象。前期糖尿病一般是指空腹血糖指数介于100-126 mg/dL范围内者。

除了超重和肥胖是其中一大糖尿病导因,糖尿病前期患者也可能已经出现患上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风险。国大医院内分泌科高级顾问医生涂瑜笑指出,不同人的发病过程和速度各有不同,因此研究团队希望能对发病的自然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并找出诱发疾病的生物标记(biomarker)。

涂瑜笑是负责研究的首席研究员,她也是国立大学医学组织临床科学家。

她说,研究将针对参与者的体能活动和饮食习惯、分量和食物种类进行患病风险分析,同时将给予参与者更为详细的测试,找出他们身体制造胰岛素的能力,及对胰岛素作用的反应。

涂瑜笑在去年10月已针对糖尿病患者,开展一个名为“第二型糖尿病层化和医疗干预生物样本库与名册”(BRITE-SPOT)的研究,此次进行的APT-2D研究可谓是前者基础上的延伸。

这项最新研究由卫生部和国际制药公司杨森(Janssen)共同资助。

召集30岁至65岁者参与研究

刘金武(76岁)在30多年前的一次手术中,意外获知自己患有糖尿病。在那之后,他积极摆脱嗜甜和爱吃米饭的饮食习惯,同时在药物治疗协助下,病情得到良好控制。

他受访时说:“当时让我改掉多年的饮食习惯不但痛苦,也是一种不小的牺牲。但我一想到如果病情恶化,我可能会中风、得心脏病或被截肢,便有了坚持下去的推动力。”

刘金武以自身经历呼吁年轻人不要低估了糖尿病所带来的健康问题,“为了健康,多一点自制是值得的。”。

国大医院的APT-2D糖尿病研究将召集30岁至65岁者参加,参与者须没有已知的糖尿病病史或其他慢性疾病;同时是血糖指数正常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

有兴趣参与者可电邮brite_spot@nuhs.edu.sg或在办公时间拨电91354495或91314490报名。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