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弗洛登伯格提出一个名为“职业倦怠”的心理状态。去年,研究人员针对本地的调查也发现,高达八成的住院医生说他们感到情绪疲惫,毫无个人成就感等。受访医疗人员认为,工时长,医患关系微妙,对自己期许高,以及一些较少人关注的原因,使一线医疗工作者面对多重压力,克服倦怠感须多管齐下。


1974年,心理学家弗洛登伯格(Herbert Freudenberger)提出一个名为“职业倦怠”的心理状态。他在一家免费诊所工作时,发现助人行业的工作者出现疲惫不堪的行为与心理状态的频率比其他类别工作的人高,这些包括医疗团体,在求助热线和妇女诊所工作的人等。


本地研究人员在2014年针对一家社区医院的护士进行的调查发现,33.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出现倦怠症状,而分析结果显示,多年的护理工作以及工作是否“偶尔”或“经常”妨碍护士的家庭生活,都显著增加她们的倦怠感。


去年,研究人员针对本地三家政府医院的500名住院医生进行调查时也发现,高达八成的住院医生说他们感到情绪疲惫,毫无个人成就感等等。这些是倦怠的症状,其他特征包括情绪衰竭、自我感丧失、愤世嫉俗,以及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失去使命感。


樟宜综合医院身心保健计划心理医生张俊亮日前在《联合晚报》的“白袍日志”专栏里提到倦怠症时说:“倦怠是在长时间承受压力的情况下慢慢累积起来的。导致倦怠的因素包括了觉得自己过度劳累和其努力并没有获得认可,生活习惯,以及某些人格特征。”


工作性质使医疗人员更易倦怠


鹰阁专科医疗中心精神专科医生林汶龙解释:“医疗工作者的工作性质使得他们比一般人更容易感到倦怠,因为疾病是不看上班时间的,每分每秒都在发生。医疗工作者须长时间工作,也得轮班,周末还要照顾病人。有些医生即使下班了还会继续担心他们所照顾的病患。”


20181016_1_Small.jpg
林汶龙医生

医生与病人的关系也是一件须要注意的事,医生一方面得表现得很亲切,但又要小心不能越界;他们在做医疗决定时要同时考虑到病人的利益又要维护社会正义等等。


“很多时候,医生建议的治疗并不是病人所想要的,而这会造成双方都不开心。例如,病人想要有更长的病假但医生认为他的病情不需要如此,给太长的病假对病人的公司与同事不公平。”


此外,医生是受尊崇的高尚职业,新加坡的医生们也对自己有很高的期许,“即使离开了医院或诊所,仍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破坏医生的形象。但时时刻刻都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很累人的。”


张俊亮医生也指出,在这个信息量爆炸的年代,临床医护人员须不断跟进最新的研发资讯,而患者的知识层面也提高了,对于自己的治疗方案也要求更大的自主权。这些无形中都给他们造成压力。


另一方面,保健护理专业人员皆希望病人能够获得最好的医疗结果。然而,即便他们尽其所能,还是存在很多因素使得病人无法康复起来。当他们碰到这种情况时难免会感到失望,并且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



20181016_2_Large.jpg
护理经验丰富的苏芭妲博士(中)认为,要改善护士产生倦怠感必须从多方面对症下药。(档案照)

护士行业少为人知的面相


长时间地轮班工作,没有时间陪伴家人朋友或从事自己喜欢的爱好,甚至连休息时间都没有,还得无时无刻不面对危机、疾病和死亡……在多重压力之下工作的保健护理专业人员容易产生倦怠症状,也是可以理解的。


从事护理工作长达33年的苏芭妲博士则透露,护士们出现倦怠症的原因不仅以上几个。据她观察,许多护士在入行的一年内就出现倦怠症状。除了因为工作繁重以外,还有一些较少人关注和讨论的原因。


我们每年训练1500至2000名新护士,但有一部分是不想进护理科系的。她说:“我在理工学院护理系执教时会问每一届新生,为什么选择修读护理系,而我经常听到的答案是:因为我无法进入理想的科系。即使到了今时今日依然有许多家长反对孩子修读护理系,认为这是个专门录取成绩不够好的学生的‘垃圾场’,孩子毕业后也只是从事不需要任何技能的普通工作。如果人们从一开始就对这个行业的观感不好,护士们也不会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若在工作上又不被人认可,就有可能感到沮丧。”


苏芭妲去年7月与两名同事成立了护士支持小组(sgnurses2018.wixsite.com/mysite),每三个月办一次支持小组会议,希望为全国的护士提供支持与鼓励。


“护士们会分享各自在工作上面对的问题,大部分会提到同事之间的矛盾,工作量太大,以及在工作上遇到的道德困扰等等。”


工作环境与文化也是导致某些护士工作上感到倦怠的原因。


“护士们经常超时工作,提早进去交接,值班后还得留下来完成手上的工作才可以回家。有时,他们可能为了完成工作,晚上11时30分才回到家,隔天一早就要起床值早班。工作时,他们又得长时间站立或走动,有时无法好好地休息吃饭。这些都会令人感到疲惫。”


工作时,有些护士会受到病人或家属打骂,却由于各种原因不敢告诉上级,结果只能默默忍受,这种侮辱会一直困扰着他们。


另一种经常被忽略的言语侮辱来自护士们本身的同事和上司。这些护士或许有倦怠症而不自知,却表现在其言语和行为上,包括对同事和下属的态度变得非常恶劣。


苏芭妲就有这样的经历:“我21岁刚毕业时到一家医院工作。当时,有一位护士长不知为何经常针对我,在大庭广众下对我大呼小叫和侮辱我,我每天上班都充满焦虑感。”


改善护士产生倦怠感


张俊亮医生说,虽然倦怠不是一种疾病,但它不仅会对当事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也会使人们更容易患上疾病如感冒和抑郁症。


20181016_4_Small.jpg
张俊亮医生

当站在第一线的医疗工作者不能正确地应对各种压力时,就会影响其工作表现和服务质量,因此,这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目前从事研究工作的苏芭妲认为,要改善护士产生倦怠感必须从多方面对症下药,包括改变社会对护士和护理系的不良观感,其中一个做法就是提高进入护理系的门槛。


“第二步就是提高护士们对自己工作的认同感。不要以为为病人洗澡或更换便盆是卑微的粗重活。这是护士们观察病人的好机会,我们可以趁机观察病人的皮肤是否有弹性,有没有皮肤问题,骨骼状况等等。护士们触摸病人的方式也让病人知道我们关心他们。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背后都有很多科学根据。一个人的健康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医疗或科技的帮助,心情好或不好也有关系。我们为他们洗澡后,病人感觉清爽干净,心情变好,也是维持身心健康的方式之一。”


第三则是改变护士的工作文化。


世界各地的护士都会陷入倦怠的状态,不只新加坡,而我们能借鉴他人的经验。曾经留学加拿大的苏芭妲说,当地的护士非常团结,必要时会为全体护士争取利益。


“很可惜,这在本地比较少见,许多护士知道我们的制度须要改变但担心站出去发声时得不到同行的支持,因此选择沉默,结果问题一直存在。如果我们希望看到改变,首先就得从内部改变开始。”


最后,苏芭妲博士认为,要让护士工作得有尊严,护士本身必须为自己找出以下几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忙些什么?为谁而忙?护理工作的意义何在?


休息是应对倦怠的良方


林汶龙医生说,医疗界里因为倦怠而转行或减少工作量的医生并不少见,但业界并不太重视此问题。即使是资历较浅的医生,也被要求能够承受长时间的工作及令人情绪不安的经历,无法适应就被视为软弱的表现,因此医疗专业人士在巨大压力下往往不愿或害怕寻求帮助。


他建议:“医生们必须意识到我们不是万能的,还须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休息是应对倦怠的最佳良方,睡得好,有嗜好,能运动都非常重要。我们必须规划出时间从事工作以外的活动。有些医生会聚在一起聊工作,发泄情绪,把问题讲出来对于有倦怠问题的人有所帮助。”


张俊亮医生说,使自己身心健康恢复到正常水平的一个方式是增强人际关系,和亲朋好友聚会时,尽可能制造一个欢快的气氛;在工作上与同事交朋友会培养出友爱精神,或加入一个社交、援助或宗教团体,以重新寻获生命的意义。


“换个角度看待你的工作、职责和生命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会往坏的方面想。但如果你能够锻炼自己的思维方式,让自己专注在好的方面,对所有事,无论大小,都持有感恩的心态,你会发现自己会变得更乐观和觉得自己幸福健康。如果你的工作单调乏味、毫无意义,那寻找一份新工作也不失为一个合乎常理的解决方法。即使工作平凡,你还是能够在其中寻找到一些意义的。如果你讨厌自己的工作但却无法摆脱它,你可以在生活里的其他方面,如家庭、朋友、嗜好和志愿工作,寻找到意义和满足感。”


林汶龙医生提醒,如果医疗人员发现自己出现某些倦怠的症状或在工作时效率减低,就应该放慢步伐;若持续感到焦虑、情绪低落、失眠、失去胃口,无法完成医生的工作甚至有轻生念头,就应立即求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