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缓解经痛?

(iStock图片)
(iStock图片)

字体大小:

严重的痛经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出现晕厥,中医能否治理?

女性在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周期性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疼痛至腰骶部,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病症,称为“痛经”。严重的痛经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出现晕厥。

痛经分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这类痛经的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多发生于月经初潮不久的未婚青年女性。继发性痛经多因为盆腔有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子宫颈狭窄等,常见于青龄期女性。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原发性痛经的发生除体质、精神因素外,主要与内膜管型脱落(膜性痛经)、子宫发育不全、子宫屈曲及血中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继发性痛经多是疾病造成病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损而引起。

中医能根除经痛吗?

痛经产生的原因有多种,但最终不外乎冲、任二脉的气血不通畅,致使气血瘀滞在子宫而引起痛经。只要把瘀滞在子宫的瘀血化解,使体内的气血疏通,则痛经自可缓解。

中医通过内服中药,辩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病因与病人体质处方用药,还可配合针灸治疗,对帮助病人缓解经痛症状有非常良好的治疗效果。只要坚持系统规律的治疗,痛经是可根除的。

缓解痛经的穴位按摩

中医穴位按摩可以明显缓解痛经症状。当痛经发生时,按摩以下穴位,有时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1. 按压合谷穴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拇指指尖下就是合谷穴。用按揉的手法,左右手两边交替按摩,具有镇静止痛,通筋活络,帮助经血顺利排除的效果。

2. 按摩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太冲为肝经的原穴,按摩该穴位具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的效果。

3. 按摩子宫穴

子宫穴位于耻骨联合上手大拇指一横指,旁边一个手掌距离处,亦即位于小腹两边。按揉子 宫穴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效果。经期前后按摩均有治疗以及预防痛经的作用。还可以热敷小腹,促进腹部气血运行,缓解疼痛。

4. 按摩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一个平掌距离处,胫骨内侧缘后方。按摩三阴交穴是有交通心肾、引火下行的功效。能够缓解所有妇女科疾病的疼痛。

为何月经不规律?

月经是育龄女性的生理现象。从青春期后直至绝经期,一个健康的生育年龄妇女一般都有规律的月经。月经不规律即月经失调是女性身体整体机能紊乱的表现。主要是外感邪气,内伤七情,饮食不节,贪凉喜冷饮,产孕后疏于调养,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功能失常,影响冲、任二脉而发生月经失调疾病。

中医如何调治?

中医调治月经病,首先根据病人的体质以及发病原因开处方用药。若病人属于肝郁气滞型,比如,心情抑郁、烦躁易怒、乳房胀痛、口干、腹胀等症状,医师多采用疏肝理气的柴胡疏肝汤或者丹栀逍遥散来加减变化组成方剂进行治疗。

若病人发病与喜冷饮、吃冰淇淋、贪凉,冷气环境下不注意保暖等寒冷因素有关系,经期伴有小腹发凉、全身怕冷等偏寒症状,中医辨证属于寒凝血瘀者,中医师则常用温经汤或者艾附暖宫丸加减组方治疗。中医治疗月经病是从妇女的生理状况入手。根据月经周期的潮夕变化,调理机体的阴阳平衡,疏其郁滞,泻其有余,养其不足,从而达到缓解症状和治愈的目标,而且中药长期内服无副作用,停药后复发率低。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也不影响其怀孕。这是中医中药治疗的优点。

(作者为余仁生中医诊所@榜鹅∕盛港的高级中医师)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