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早接受治疗 可改善帕金森症患者行动能力

萧朝圣(右)在太太杨佩莹的陪同下运动,正面应对帕金森症。
萧朝圣(右)在太太杨佩莹的陪同下运动,正面应对帕金森症。

字体大小:

帕金森症(Parkinson's disease)属于一种渐进式慢性疾病,其表现可包括震颤、动作缓慢、行走不稳和肢体僵硬。

国大医院神经内科顾问医生陈慈欣解释,帕金森症是由于大脑中产生多巴胺(dopamine)的细胞减少所致,而多巴胺和身体其他功能,包括调节睡眠、精神等有关联。

目前帕金森症还未有治愈方法,主要治疗靠药物,帮助增加脑中多巴胺的含量有助缓解症状。有些患者也可能接受“深层脑部刺激术”。

20181204_6_Small.jpg
陈慈欣医生

陈慈欣医生建议看护者一旦怀疑至亲有帕金森症宜尽快求医,因早期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行动能力与其他症状。

帕金森症患者正视病情

萧朝圣(67岁)在2006年1月被诊断患有帕金森症,并在同一年提前退休,结束了30年的教学生涯。他坦诚患上帕金森症是他人生的转捩点,但他的生命没有立刻受到威胁,他仍可以为病情作长期规划,也有时间去学习必要的技能,管理病情。

他形容确诊后的前三年是患病“蜜月期”。当时的症状只是手部震颤,影响打字,他趁那时如愿修完基本的神学课程。然而随着体能逐渐退化,他的动作变得较不灵活与缓慢。他说:“要现实面对病情,不要自作主张减药,也要对医生坦白病况。根据医生的配方准时服药,妥善安排生活作息,使药物发挥疗效。”

在太太杨佩莹(62岁)的扶持下,萧朝圣积极一周做五次由物理治疗师制定的运动,包括舒展身体、强化肌肉、锻炼平衡感与强化心肺功能。他们也参与帕金森中心以及医院的帕金森症支援小组举办的活动,与其他患者相互鼓励与交换日常护理贴士。

杨佩莹分享,作为看护者要尽可能保持警惕,如在药效减退时应避免让患者独处,以防跌倒等意外发生。她说:“不过也别对自己过于苛刻,必要时可适当寻求援助,如让孩子轮流当看护,自己抽时间去做体检或偶尔与朋友聚会。”她透露,要旅行也并非不可能,一般大型团体赶行程的出游方式或许不太适合,但在亲朋戚友的协助下,还是可以一家人放慢脚步出游。

用夸张说话方式克服语言障碍

20181204_3_Small.jpg
语言治疗师邓娉婷

国大医院语言治疗师邓娉婷指出,帕金森症可影响患者的肌肉控制能力,因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须要时时提醒自己放大声量,放缓说话速度,以及用较夸张的说话方式来克服语言障碍。

患者的口腔肌肉僵硬可影响吞咽能力,容易被食物噎着,邓娉婷建议患者慢食,避免吃黏腻硬食,也可把食物切成小块状。

职能治疗师提出应对之道

20181204_4_Small.jpg
职能治疗师余芷欣

国大医院职能治疗师余芷欣也针对患者日常生活中可能面对的问题,提出以下应对方法:

·行动能力:容易失去平衡,无法独立行走,甚至发生突发性冻结步态,可导致病患跌倒。

·应对方法:保持居家走道宽敞,可安装感应式夜灯,以及在常发生冻结步态的地板贴上颜色贴纸,提醒患者迈开步伐。出外时避免穿拖鞋,如有需要可使用助行器。若地面不平,建议绕道而行。尽量避开繁忙时段外出,也宜有人随行。上下梯级时应握着扶手,可以有节奏地计算步数,为上、下台阶提前做准备。

·思考能力:注意力下降,影响从事日常活动的集中力,以及解决问题与判断能力。

·应对方法:避免同时间完成多项事物,可事先在脑海中想象完成的过程,将事项分化成小步骤,尽量以大动作来完成,每次只专注做一项。

·手部震颤与功能退化:影响日常活动,如独立进食、扣钮扣以及写字能力。

·应对方法:可使用辅助性道具完成这些日常事项。应对字体越写越小的倾向,可提醒自己尽量写在纸张横线上。出外购物时避免手提重物,多使用推车。

·容易疲惫:服药前身体会处于“关闭”(off)状态,耐力下降,变得疲惫,身体也往往不听使唤,导致想要进行的活动变得困难。

·应对方法:配合服药时段,即精神状态良好与身体功能“开启”(on)之时,优先安排每日想完成的事项,根据所需精力来进行活动,确保休息足够。

陈慈欣医生建议看护者一旦怀疑至亲有帕金森症宜尽快求医,因早期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行动能力与其他症状。

国大医院帕金森症支援小组

看护者可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组织旗下的帕金森症支援小组交流、分享经验,同时也能向医疗专家学习管理病情。

日期:每个月第二个星期二

时间:

上午11时至中午12时30分

地点:国大医院主楼,1楼

可将姓名与联络电话电邮至nuh_rehab_speech_therapy@nuhs.edu.sg 或发简讯/Whatsapp到88187060。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